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由于孔子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来展开自己的仁学理论,仁学就必然会直接讨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仁学可以被看作是一门人己之间的学问。孔子对于自我的否定,实际上是为了给他人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我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保证他人在被接纳的过程中不被自我所裁剪。而孔子对于自我的强调,是要敦促人们勇敢地承担起对于他人的责任,因为为他人承担责任既是不可推卸的天命,也是我们无法偿清的债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就孔子的仁学和人格谈一管之见。本文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一个系统化了的理论体系,孔子的仁学,对于我们的民族和社会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内核。本文也认为,孔子之所以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不仅在于他创立了仁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把仁学的内容化为他的人格内涵。孔子的仁化人格,充分显示了人性的伟大和美丽。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群 《船山学刊》2008,(3):195-197
当今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治国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我国的文化国情是注重整体价值,讲究伦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儒家仁学思想.无疑是一可资利用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仁学思想以“仁”“礼”为导向。在发展和谐个人人格,建立安定有序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意蕴。  相似文献   
15.
"和合"是事物冲突融合的理想状态,精神和谐就是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和合"。社会主义精神和谐构建的关键是培养社会成员包容、共生、合作的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利他精神及自我牺牲精神。和合"仁学"伦理正是在这些方面为精神和谐的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6.
陈根发 《浙江学刊》2005,(1):170-173
本文阐述了自然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法的自然法"、"多元文化主义的自然法"和"新仁学"等现代自然法形态与人权理论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新自然法学的框架内,西方和东方的人权概念和范畴并不存在对立和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正是新自然法学对现代人权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佛教慈悲观和孔子仁学观,揭示两者在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建设导向上的异同,进而阐述两种观念在塑造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中的作用,以及各自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民族都有孕育自己成长的诗歌教育,为什么独有孔子的诗教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跳出以文学、美学等角度分析诗歌艺术的传统视野,从孔子教育的最高宗旨仁学之本位来解读诗教,可以见知,诗教是一种生活教育,是情感调解的中和之道,是礼乐精神的内在确立。  相似文献   
19.
量刑仁性化,是指在量刑过程中,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量刑制度中必须予以尊重的主体,适当考虑人伦道德,使量刑结果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做到人性化和伦理化统一的一种原则.这一原则在《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及其相关法规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蕴涵在这些规定中.量刑仁性化原则包括量刑人性化和量刑伦理化两个层面,它可以缓和法律和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并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刘颖 《理论界》2010,(7):134-135
孔子仁学思想内涵深刻、影响广泛,本文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了人的本质属性这一基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表现于对人之本质思考而产生仁学思想这一前提背景和基于特定生活实际情势的仁的多方面解读以及主动把握外部世界的践仁之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