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作为18世纪著名的道德情感论者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阐述了其关于仁慈德性的观点。他认为仁慈应当是自由的、崇高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是适度的。A·斯密关于仁慈德性的矛盾观点有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2.
整合社会认同和社会交换视角,构建仁慈型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作用机制模型.基于员工与领导配对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仁慈型领导促进员工对领导认同,进而提升领导与员工的交换关系;员工对领导认同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影响员工创造力;员工对领导认同与领导-成员交换在仁慈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发挥顺序中介效用.  相似文献   
33.
感动 《当代老年》2006,(12):38-39
一天,汉德·泰莱神父去医院主持—位病人的临终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死而憾。”  相似文献   
34.
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确立标志着苏格兰启蒙运动作为具有一方特色的启蒙运动的开始,同时也为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德感理论是一种以"仁慈"情感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利他主义伦理学,它树立起"情感高于理性"的信念,并确立了"仁慈"情感在人性中的基础位置.道德感理论不仅改变了英国以"利己"为核心的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且在论证利他主义思想的同时,论证了以"仁慈"为核心的公共德性的存在.在为古希腊的四"主德"找到人性论基础的同时,恢复了古典德性之光辉.但是,哈奇森把德性建立在一种抽象的道德感概念之上,注定了这一根基是不牢固的,注定其生命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35.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探讨主动性人格与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的关系,以及此关系中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的中介作用和仁慈领导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开展了两个调查研究:研究一通过网络调研平台收集了200名来自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员工样本;研究二通过多源、多时点的现场调查,获得了来自44名主管和206名员工的配对数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1)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对其任务绩效和OCB具有正向影响,LMX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2)仁慈领导负向调节LMX与任务绩效和OCB的关系,即领导越仁慈,LMX与任务绩效和OCB的正向关系越弱。研究结论为更全面和辩证地认识仁慈型领导提供了新思路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算法控制作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员工反抗算法控制的行为。由于算法控制与传统的组织控制在形式、特点上有所不同,员工的反抗算法行为表现出传统反抗行为之外的新内容和新模式。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员工反抗算法行为的具体内涵、表现,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研究员工反抗算法对其心理和工作结果的影响。在研究一中,我们通过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厘清员工反抗算法行为的具体内容,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在研究二中,我们对400位网约配送员实施三阶段问卷调研,发现员工反抗算法通过增加其解脱感而降低其离职倾向,并通过增加其心理授权感而提高其工作绩效、降低离职倾向。此外,当员工感知到直属领导的仁慈型领导水平较低时,反抗算法对其心理状态和工作结果的影响更强。本研究拓展了关于员工对算法控制的应对以及组织中的多重控制机制的研究,并对企业如何在双重组织控制的场景中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7.
荒林诗集《北京,仁慈的城》,从独特的角度,用诗化的语言记录了诗人与北京的交谈,这是充满了不同于农耕时代生存体验的全新的城市书写,体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一 位女性主义诗人的心理历程。其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与对当下城市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达到了较完满的统一,而写作方法上对知性写作的引入与熟练的把握,对当下女性诗歌中的 无节制的情欲宣泄与无难度的生活流写作亦是一种纠偏。  相似文献   
38.
侯红霞 《理论界》2011,(3):98-100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德理论:美德是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所推崇和赞美的那些品性;主张从同情原理推演出一切道德情感,并将公正旁观者中的同情感作为判定情感合宜或适当的标准;提出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四种美德。  相似文献   
39.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有关美德的品质,其中包括完美的谨慎之德、合宜的仁慈之德、必备的正义之德和完善的自制之德。斯密早年主要关心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到了晚年更加关心个人品德问题,这主要出于他对亲眼目睹的"经济人"德性腐败的担忧。斯密晚年对美德的看重表明,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其美德的培养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0.
基于追随力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仁慈型领导通过积极追随行为和情感承诺这两个中介变量影响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对33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仁慈型领导能有效提升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积极追随行为与情感承诺在两者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并且积极追随行为的单独中介作用强于情感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