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16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调查显示,近五年来尤其是高校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后,江苏许多高职院校管理人才面临着职业岗位再次选择的困境,其流失现象严重。只有深入多方面归因分析才可找到避免其流失的针对性措施,提高人才使用效益和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及办学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高水平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2.
U—S协作是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师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重要形式和实现途径。本文基于组织变革的理论视角。从任务、技术、结构与人员四个层面考察和剖析了U—S协作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即适应性策略、协同性策略和建构性策略,旨在通过合作组织的能动性行动更好地提升合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3.
归因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概述了维纳归因理论,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24.
群体归因偏差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社会群体对于社会认知和人的发展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度归因于体制和政策、社会认识偏差、人情认知偏差、社会浮躁心态与社会牢骚等方面。因此,应通过克服归因从众心理,克服群体归因极化模式,提高元认知水平和强化自我控制等对策,使个体与群体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5.
归因理论以独特的方式考察人类动机,不仅在社会心理学而且在教育心理学及其它领域成就卓著.它是一系列理论的统称,以韦纳(Weiner.B.)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最为著名.归因理论历年来在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上的成就以及最新发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6.
何佩  齐莉  贾涛 《现代交际》2010,(4):219-219
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专业技能、良好的思维素养和行为方式的重要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就成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否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的关键。本文将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四个角度出发,对如何做好学生归因引导教育工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7.
随着我国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青年干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组织、个人以及家庭生活。适度的心理压力能够引起青年干部积极的反应,压力过度或对压力处理不当,则可能引起青年干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对此,高校青年干部要加强对心理压力的认识,积极应对;高校组织也应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降低青年干部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8.
怀疑主义难题是怀疑主义最基本的论证形式,知识论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反怀疑主义理论。知识的归因具有语境敏感性,受归因对象和归因主体的影响。进行知识归因必须遵循语境补全原则和最佳知识论语境原则,运用知识论语境主义可以对怀疑主义难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29.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归因与正向的情感体验、较高的期望、行为的加强相联系,相反消极的归因让人们情绪低落、期望值降低和行为减弱。由于归因积极或消极倾向的不同,可导致积极或消极的不同行为结果。积极的归因具有引起正向的情绪、增强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的功效。它包括真归因法、误归因法两种训练的模式;强化矫正法、替代强化法两种积极归因训练的方式。  相似文献   
30.
社会转型和高教改革诱发了大学生群体一定的内心挫折。为了缓和、消除挫折感,大学生一般会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原因推断,即归因。但是,由于不良的自我评价倾向性,或者由于认知信息不足、归因能力有限,大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存在偏差。为此,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自我定位,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