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篇
综合类   10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71.
为研究微肋管结构尺寸及工况等对管内流动冷凝性能的影响,采用R22为工质对4种结构的微肋管和1根Ф9.52mm光管进行了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质量流速、微肋结构尺寸和管径等对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根Ф9.52mm微肋管的换热系数分别比光管提高了90%和120%,而其内表面积只比光管增加了40%和70%.  相似文献   
72.
为实现H形鳍片管束的性能与结构的优化设计,在对H形鳍片管束的传热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优化结构的H形鳍片管束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模化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有关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为H形鳍片管束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3.
对相变传热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平衡分子动力学(EMD)、非平衡分子动力学(NEMD)模拟相变传热中各种问题的综合分析,讨论了目前在相变传热中有关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4.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离式热管在以丙酮为工质、设定的加热功率为1400W、空气流速1.3m/s时,最佳充液率为70%~114%.  相似文献   
75.
实验研究了水平圆管内插入旗形件时其后掠角对30~#透平油的对流传热及流阻特性的影响。实验圆管为Φ24 mm×2 mm×700 mm的紫铜圆管,后掠角为86°,81°,76°,70°,65°五种。其它参数范围为:146≤Pr≤206,1067≤Re≤6857,0.07相似文献   
76.
用沉浸法研究了球状小样品沉侵入饱和液氮时的沸腾传热规律。实验测量了降温曲线和沉浸速度,发现当球状小样品在液氮中的运动距离为5cm,沉浸速度为1 ̄6m/s时,沉浸速度对沸腾过程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淬冷沸腾相当于池沸腾。实验证实了用沉浸法研究小样品的淬冷沸腾传热时特性的可行性。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计算小球的最低热流密度点热流密度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77.
通过综合国际上电水动力学EHD(Electro-Hydrodynamics)强化传热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在电场力作用下流体所受到的各种力及其对单相对流传热、沸腾传热和凝结传热的影响,给出了EHD强化传热的基本方程,并对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指出了EHD强化传热的复杂性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8.
本文建立了换热器的熵产数、单位有效度的熵产数、效率与其各自影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对其变化规律和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9.
水平环形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换热是一种有效的传热强化手段。本文在深入研究后,发现现有的几种对该现象机理的解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认为现有的各种机理都只在某一段范围内有效,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更好地揭示过冷沸腾传热强化的实际机理。据此,作者指出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0.
研究了圆管内均匀布置1~5片旗形件时油的强化传热及流阻特性。当工质参数处于146≤Pr≤206和852≤Re≤6857时以4片旗形件最佳;其换热系数h与光管换热系数h_0之比可高达4.1;而压降之比(△p/△p_0)最高只有3.4;综合判据(Nu/Nu_0)/(f/f_0)~(0.29)之值可高达2.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