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40篇
  免费   3446篇
  国内免费   797篇
管理学   15498篇
劳动科学   710篇
民族学   7264篇
人才学   3127篇
人口学   768篇
丛书文集   38071篇
理论方法论   7094篇
综合类   78826篇
社会学   11508篇
统计学   2717篇
  2024年   679篇
  2023年   2602篇
  2022年   1349篇
  2021年   2400篇
  2020年   2766篇
  2019年   2927篇
  2018年   1272篇
  2017年   2717篇
  2016年   3552篇
  2015年   5496篇
  2014年   11181篇
  2013年   10108篇
  2012年   11348篇
  2011年   11979篇
  2010年   11164篇
  2009年   11425篇
  2008年   12878篇
  2007年   10022篇
  2006年   8736篇
  2005年   8276篇
  2004年   7135篇
  2003年   6338篇
  2002年   5399篇
  2001年   4835篇
  2000年   3552篇
  1999年   1790篇
  1998年   983篇
  1997年   775篇
  1996年   556篇
  1995年   428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清末法制变革使我国契约法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主要体现于民律草案之中 ;北洋政府时期所完成的第二次民律草案 ,从其内容上看 ,有关契约法的规定更为科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法典中对契约的规定较之前两部草案则有较大变动 ,主要体现在体例的变化以及注重社会公益等方面。考察近代中国契约法制的发展轨迹 ,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本文详细报道用正交设计优化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锌的实验条件,用线性回归法绘制工作曲线作定量分析。可节约试剂用量和分析时间,有效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此法用于人发和饮水中锌的测定,获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93.
994.
文化与河流     
文化与河流的关系十分特殊,文化既源于河流,又反过来改造河流。文章重点阐述了文化如何由源于河流到改造河流,如何由被动地改造河流到主动地改造河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5.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做了深刻的思考,指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控制着物,拘囚着人。造成这一局面的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考。海氏认为人的唯一出路是召唤思,只有人学会思,技术才归于正位,人才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996.
997.
地域文化与文学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都受区域环境所制约,而表现出区域性特点。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区域性必然影响到文学。这种影响涉及到某地域的自然环境、传统风习和社会历史诸方面。中国早期文学,如《诗经》、《楚辞》具有浓郁地地域文化色彩。在秦汉统一、地域文化融合之后,地域文化与文学仍然有着某种联系,只是其存在形式及其表现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98.
本文论述了徐福文化的发生与传承的历史与民俗互动的机理,就中国徐福文化传承地区的分布及其研究和开发状况作了考察,指出了一些地方在对这一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出现的本末倒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本文认为基于网络教学的特点和目前的软、硬件条件,网络教学必须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特色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团队协作教学的原则.尽管目前网络教学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将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妥善结合起来,必将使大学外语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00.
论"法治"与"德治"精神理念的归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法制与道德演化进程的简单描述 ,重点论述了单纯依靠“法治”和“德治”的局限之处以及法、德结合而治的必要性 ,最终以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法治”与“德治”的精神内涵为契入点 ,为二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本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