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25篇 |
免费 | 197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27篇 |
劳动科学 | 37篇 |
民族学 | 152篇 |
人才学 | 148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2167篇 |
理论方法论 | 332篇 |
综合类 | 3985篇 |
社会学 | 466篇 |
统计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236篇 |
2022年 | 276篇 |
2021年 | 330篇 |
2020年 | 254篇 |
2019年 | 243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329篇 |
2014年 | 595篇 |
2013年 | 383篇 |
2012年 | 435篇 |
2011年 | 442篇 |
2010年 | 443篇 |
2009年 | 423篇 |
2008年 | 476篇 |
2007年 | 401篇 |
2006年 | 371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289篇 |
2003年 | 247篇 |
2002年 | 280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为学”和“为道”是《老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为学”指的是学习经验性的知识,包括人学、物学和事学的知识;“为道”则强调对“道”的领悟和达观。但实际上“为学”与“为道”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即在“为”的层面上两者一致,而在“学”与“道”的层面上则不同。具体而言,两者在内容、目的上有同有异,但在方法上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2.
课程思政是我国为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类型课程,实现思政与各学科协同效应、同步同向前行而提出的综合教育理念,其始终坚定立德树人的初衷,引导全员、全程、全课程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育人格局.而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实用性、工具性特征明显,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以及思维的重要课程,实现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运用... 相似文献
23.
赵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4-51
对易象、意象的产生进行追踪溯源和历时梳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道”之理念和罗曼·英伽登文学作品形而上质概念之间的密切关联与深刻内涵。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在形上之思方面的共性研究、古人思想与现代观念的对比分析、古典思想当代价值的挖掘探究有利于促进古今互释与中西互渐。文章诠释了何为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与再现之道,探讨了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入“道”,如何取道有方,如何以悟性慧心领悟作者的神韵情思、幽趣情怀,解读与再现作品的大道玄理,如何彰显译本文以载道、传播原作的精神价值和体现译作的社会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缘起和发展线条,重新认识冯·诺依曼等在人工智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试图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冯诺依曼道路,即通过发展作为人工自动机的数学基础的博弈动力学,为人工智能特别是为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5.
26.
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宗旨在于而且仅仅在于将人放逸外骛的散心收敛回来,以存人身之主宰。此旨普涵古今中外学问之成败得失,意义深远。其中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始终从“终极关怀”的深度来观照学问的价值,有助于避免为私欲、私意而学问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的异化倾向,从而使学问始终服务干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至于游离出去,支离破碎,飘泊流浪。孟子的学问之道,不只为儒家所独有,佛、道两家亦莫不然。自觉遵循这种学问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也是这一传统自始至终闪耀人文主义光辉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这一学问之道,对于克服学术之时弊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儒、墨、道、法四大流派是中国古代“治国平天下”理论的主要创制者。他们的“治平”理论具体化为“治平宗旨”、“目标模式”、“方法策略”,既各不相同,异彩纷呈,又传承互补,共同汇聚为中国古代基本完备的传统治理理论,构成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28.
张丽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7):27-30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高校应切实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在全员、全程、全方位方面均实施得不到位。以“全员育人”理念为基础建设师资队伍、以“全程育人”为依据构建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体系、以“全方位育人”为指导促进其他教育载体协助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等路径,能够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29.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强化课程思政架构设计是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聚焦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交通强国战略下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主客观现状问题,提出“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夯实专业基础与核心、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培育思政师资团队、完善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的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建设架构设计。从重构培养方案、“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知识-能力-素养协同教学资源平台、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多方联动机制和多维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30.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对于应对国外意识形态渗透、培养高素质法治公民、推进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创新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统领地位,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中充分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义,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的知行合一,从而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同时,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