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747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1270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湘军具有与历代军队完全不同的节制机制,是一支以理学维系的新军系。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在其应对艰巨的经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礼为宗,以诚为心,以术为辅的治军经世之道。  相似文献   
32.
明代宫廷的书画收藏十分丰富,嘉靖以后虽多有散出,但仍具有一定规模,直至明清鼎革之际宫廷所藏书画才散佚殆尽。明代宫廷所藏书画主要包括接收前代遗存、查抄籍没书画以及帝后臣工新创作书画几个部分。宫廷所藏书画主要由宦官机构司礼监负责保管,存放于质慎库中;另有部分历代帝王、君臣画像由印绶监保管,存放于古今通集库中。明代中叶以后,宫廷收藏书画通过充抵官员俸禄、偷窃等方式大量流散出宫,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补充和回流。明清易代之际,宫中所藏书画散佚殆尽,这为明末清初私人收藏家群体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33.
唐代学者张镒以其所著《三礼图》而名世,其作今亡佚,清代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其辑佚本一卷。据其辑佚本内容,我们以为张镒图作多本郑注,然亦有与郑注相砥砺之处,内容真伪迄无考论。现勾稽史料、出土实物等进行考释,知张镒礼图内容有创新之处,亦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4.
世俗权力制约机制这一"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生态诉求,即追求权力享有主体之间(王族与贵族或神权与王权)的平衡。而中西方在世俗权力制约机制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制定原则方面等都有较大差别。因其涉猎范围较广,如从礼仪制度方面切入,有利于我们从微观角度更好地把握彼此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加确切明晰中西方古代权力运作模式。本文以封禅和加冕为代表,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过程,史实以及流变,分析以其为代表的世俗权力制约机制对于相应历史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乡土社会献车仪式在最近十年间广泛兴起,引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民俗学学者的热烈讨论,成为近年来乡土社会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献车仪式的考察,分析出乡土社会献车仪式的出现是由民俗传统力量与当下乡土社会整体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献车仪式具有民俗与迷信的一般特性,但早已失去迷信的核心特征,应归属俗信,是一种新的民俗现象,是传统民俗在当代乡土社会的演化与变迁。乡土社会献车仪式的民俗学考察为类似献车仪式的新民俗证明,为新民俗的生存与发展寻找科学合理的学科基础与理论依据,也为民俗与迷信的辨析补充鲜活而典型的案例,因而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冯梦龙是为民歌辩护的通俗文学家,他推崇和重视民间俗文学传统,搜集、整理、研究、批评、拟作民歌。他把视线投入民间,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井民众,表现出浓重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7.
陈鹏辉 《中国藏学》2012,(2):129-134
1906年,张荫棠奉派前往西藏查办事件。张荫棠到藏不久,就遭到以"有令喇嘛尽数还俗,改换洋装之事"的弹劾,这条弹劾见之于《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己亥条,长期以来,人们每每援引此条对张荫棠劝导的藏俗改良做出了"强令"、"脱离西藏实际"等评判。张荫棠遭弹劾一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笔者尝试做一些探究,以还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8.
田淑晶 《社科纵横》2012,(11):84-87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不断解放自身,创造理想的世界;反过来,文化给人和人的生存提供了规训和框定。这种规训和框定,就人类整体而言,代表积极的力量。但具体到个体,当其现实生存与文化的框定存在距离的时候,文化的框定便有可能使人陷入矛盾、焦虑,甚至导致生存的危机。《天津俗人》对此有深刻的挖掘和展示。如何弥合指向抽象、整体的人的文化规训与具体的人现实人生之间的裂隙,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的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9.
刘涛 《船山学刊》2012,(1):118-121
本文以两汉至唐代为研究区间,考察荀学的嬗变结构及其发展特点。两汉时期,汉儒重视荀子礼论等外王学,并对荀子人性论大多采取包容态度。魏晋至隋朝,荀子地位总体上仍受重视与肯定,这一时期的儒者继承荀子的重礼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则对荀子有较多贬损。唐代荀学存在着尊荀与贬荀两种路向,尊荀派势力在荀学的一些重要领域都与贬荀派有着交锋,彼此的影响不分轩轾。  相似文献   
40.
赵冬梅 《领导文萃》2014,(14):59-60
正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化解矛盾,让本朝走出"朝代更替",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念兹在兹、不敢稍有遗忘的大关怀。1043~1044年,在宋仁宗大力推动下,范仲淹、富弼主导了一系列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最为"对症下药"的改革,它触动的是上层的利益。按通常说法,"庆历新政"以改革派被赶出朝廷而宣告失败。但细读历史,你会发现,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