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社会转型期榜样力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榜样在净化社会风气 ,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文化道德价值的多元化 ,人们选择效仿的自由度加大 ,尤其是青少年更以偶像崇拜替代榜样学习 ,这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对于榜样的力量要作理性的评估 ,既要承认榜样的影响力 ,也应认识到这种力量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2.
在社会转型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概念下,青少年的教育成才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寻求第二人格偶像崇拜的特点,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偶像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体育明星作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一个群体,正成为众多青少年的偶像而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体育明星应该发挥偶像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43.
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正越来越强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笔者以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提出了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44.
对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 《职业时空》2008,4(9):74-74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运动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社会大众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体育信息,崇拜体育明星的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其中构成体育明星崇拜队伍的中坚力量是青少年。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对不同地区的2710名大中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  相似文献   
45.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  相似文献   
46.
偶像的意义     
2009年,我正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坐在学校的操场上聊天,有个人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听说没有,迈克尔·杰克逊死了!"在场的人同时发出一阵惊呼,只有我这个还不清楚状况的白痴呆呆地看着大家,不识时务地问道:"迈克尔·杰  相似文献   
47.
为了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卷入的类型分布及基本特征,通过整群抽样,从苏州、南通等地抽取639名大学生和中学生,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CAS)进行调查.经快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划分为低卷入型、交际型、移情性、妄想型四种具有合理性,非理性崇拜者比例较高,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成绩班级平均水平之下和对偶像非常喜欢阶段的青少年易卷入非理性崇拜;偶像崇拜既有情感满足的积极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沉溺一面,对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偶像崇拜者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8.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偶像崇拜是青年时期特有的人格心理。研究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演变,是研究社会价值观念演变的最佳视角,而研究青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则是研究青年价值观演变的最直观的现实切入视角。偶像建构的三个结构性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个体因素中,青年的自身主体性越来越得以重视和体现。青年偶像崇拜多元化趋势是主体意识觉醒的前奏,往往孕育着社会新价值建构的萌芽因素。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佛教教义、佛陀神化和菩萨信仰的分析,发现佛教原始教义中无神又有神,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佛陀、菩萨等成为偶像崇拜。在现实生活中佛教“偶像”和“偶像崇拜”的确立是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必要条件。佛教教义通过偶像崇拜进一步和生活连结,逐渐深入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50.
以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为背景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外界影响、偶像类型、选择的崇拜模式、崇拜目的以及所导致的投入程度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剖析在当前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特征并探讨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