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0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1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2篇
人才学   37篇
丛书文集   1988篇
理论方法论   263篇
综合类   2616篇
社会学   15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如何继承“孝道”使之有益于当中国的老龄问题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大课题。原政协主席李瑞环在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国际第二届儒学大会上,非常明确的提出:“儒学博大精深……构成  相似文献   
52.
研究青年胡适留美七年 (1910 - 1917)的思想草创 ,“回到现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关注他声名鹊起的论辩演讲。从留学前期的热衷政治 ,到后期以及五四期间的选择文学 ,青年胡适走的路看似跨度挺大 ,其实这与他在青年留学生圈子锻炼的论辩演讲息息相关。而且 ,论辩演讲还促成了他“研究研究”的学术习惯 ,这就自然而然带动和丰富了青年胡适考据实证的训练 ,甚至促使其投身到具体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53.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价值和和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孝道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伦理文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人,包括世界华人仍具有强大的影响魅力,但是,由于传统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现代社会对传统孝道文化应是判断地继承,而且,更重要是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建起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54.
早期儒道两家在关心社会秩序问题的同时,出现了对精神境界审美体验的关注,虽然此时这一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已开始凸现。由于老子、孔子个人的生命历程和本体论思想不同,导致对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彼此的生命历程入手,分析主体性审美体验在各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他们本体论的探讨,来谈在方法论上实现主体性审美体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5.
从人性的界定、人性的倾向、人发展的决定力量、健全人格的特征四个方面,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的人性观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国化的可行性及其中国化过程中会面临的阻力。  相似文献   
56.
孔子的治国思想包括礼治和德治思想。孔子主张实行礼治 ,礼治最重要的是“正名” ,就是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 ,规范言行 ,履行义务。孔子也主张实行德治 ,德治就是进行道德教化 ,最重要的是正己正人。孔子的礼治和德治思想是统一的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关系。孔子认为 ,用行政和刑罚的方法治理国家 ,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 ,而施行礼治、德治 ,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 ,用道德教化人们 ,却可以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自觉不做坏事  相似文献   
57.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发挥着弥散性功能,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扫描儒家思想,可见其问题、理念、范式与时俱进;对其进行结构探悉,发现其主旨、论域、关怀一如既往;对其进行功能考量,得知其学术、治术、心术功能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58.
相对而言,儒家学说虽不如道家和释家哲学那样超脱于俗尘之上,但同样重视超越的人生价值。在《论语·雍也》中所记载着孔子的名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尔,贤哉回也!”就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极高明而中庸”的生命境界。以上引自张映辉发表在《北  相似文献   
59.
社会教化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方式。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社会教化,通过发布诏令、行为示范、兴学定制、设置三老以及发展私学等措施来推行之。这些措施保证了汉代社会教化的顺利实施,而且形成了为后代社会所继承的模式,从而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近代中国接受的是苏式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哲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哲学经毛泽东等人的阐释逐渐“中国化”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它是一种实践性与通俗化更为显明,既有教条与政治化倾向,也有实事求是之精神,并注入了民粹主义(或民本主义)、儒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带有苏式与中式双重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