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正通过三年的课题摸索和实践,我校"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课外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现将三年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课外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以来,我校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实际,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高留守儿童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一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生命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外生命教育活动模式,影响并纠正农村留  相似文献   
172.
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待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随之增加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当中大部分父母进城务工,而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代为看管。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  相似文献   
173.
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头疼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父母聚少离多,祖辈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近人意之处,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亲情、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另外,父母的长期打工生涯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  相似文献   
174.
贾岩 《齐鲁学刊》2007,(2):103-105
1990年代的中国作家对儿童教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他们不仅忧虑学校生活对孩子生存空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担心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儿童纯真心灵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把握人生,认识社会,树立理想,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和影响,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5.
儿童绘本的绘画特点,使绘本阅读具有图画阅读的开放性。然而阅读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与故事内容的教育意义,从而使儿童绘本可能失掉图画阅读的多种解读可能性及应有的趣味性。目前销售的儿童绘本对阅读群体年龄段次的划分模糊不清,造成选择阅读的随意。并且,除阅读之外,绘本缺乏利用儿童对绘本的兴趣来带动儿童动眼、动脑及动手,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儿童绘本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6.
儿童身份是对儿童亦或童年的一种属性的界定,更是对儿童教育界限的一种表达。儿童身份和儿童教育之间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确立了儿童教育的样态与价值。学校作为儿童活动的公共场域,表现出了儿童生活的“公共性”和儿童教育的“向善性”两大核心特征。学校公共生活中由于身份差距的悬殊,儿童“妥协”成为常态化问题,儿童身份式微,具体表现为儿童身体的缺失、儿童话语的缄默和儿童意识的迷失。舒缓儿童天性与公共理性、儿童意识与公共权威、儿童经验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巨大张力并建立一种平衡,是实现学校公共生活中儿童身份从“占有”到“存在”这一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7.
芬兰早期儿童教育与保育(ECEC)以其公平优质的教育理念、灵活专业的多维体系及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享誉世界。文章从政策变迁的视角对芬兰建国以来早期儿童教育与保育政策演变轨迹进行历史考察,研究发现,芬兰早期儿童教育与保育政策经历了早期萌芽、巩固与扩张、多元化与精细化、国际化与现代化四个演变历程;其政策演变强调“平等”与“全面”的教育理念,兼顾“社会本位”与“儿童本位”的教育取向,协调“质量”与“多元”的主体驱动,重视“包容”和“家庭支持”综合发展的逻辑特征。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应优化学前教育政策结构治理体系,重视儿童整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家庭婴幼儿服务保障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8.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价值的现代性复归为乡土文化儿童教育价值赋予着新的价值形式,乡土 文化融入乡村儿童教育既是乡村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儿童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也为促进乡村 社会振兴和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切点。以往对该议题本体认识的窄化与偏移、历史经验的碎片与微观以及教育者专业素 养的缺失为其价值实现带来一定的障碍。要充分释放乡土文化的儿童教育价值,既要重构乡土文化的认同保障体系,又要在 乡土文化与乡村儿童教育之间构建积极互动的关系结构,还要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完善其教育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79.
当前国内儿童自然教育直接照搬西方的森林教育模式或以游学、生物科学教育、营地教育等形式开展,忽略了自然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为了厘清自然的内涵,探究自然与儿童教育的本原性关系,探寻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实践路径,从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关于“自然”的原初涵义入手,阐述自然所具有的“自己如此”“生长”“涌现”等原初内涵是教育回归自然的本原依据。让教育回归自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不破坏儿童本来如此、自己如此的状态;顺从儿童固有的本性;激发儿童自主化生的力量;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儿童自然教育应“以自然为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旨”,在实践中走进大自然或创设微自然环境,以自然游戏为核心,融合生命教育和自然美育,激发儿童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能,促进儿童丰满生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