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44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125篇
管理学   5309篇
劳动科学   269篇
民族学   416篇
人才学   2169篇
人口学   228篇
丛书文集   3797篇
理论方法论   1238篇
综合类   10260篇
社会学   4207篇
统计学   628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95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504篇
  2020年   532篇
  2019年   45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692篇
  2015年   909篇
  2014年   2162篇
  2013年   1613篇
  2012年   1863篇
  2011年   2203篇
  2010年   2214篇
  2009年   2693篇
  2008年   2589篇
  2007年   1528篇
  2006年   1277篇
  2005年   1273篇
  2004年   971篇
  2003年   1167篇
  2002年   779篇
  2001年   635篇
  2000年   477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以青年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教学之外的广泛活动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高校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 ,深刻认识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高校的整体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实践 ,以及“三个代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并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说明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3.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让学生进入学术前沿 ,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等是实现这个重中之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的步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指出影响中国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并针对中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提出具体的建议 ,即应该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拆除学科壁垒、以人为本、为学科和人才超常发展提供条件 ,实现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6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代开拓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追求的理想价值目标,它表现为人的整体素质的辩证和谐统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根本尺度不再只是经济的增长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含着人的因素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除了物质文明的发达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素质完善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6.
本文具体真切地从四方面谈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体会经验。  相似文献   
67.
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遵循这一原则 ,教师要想尽办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自信心 ,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 ,在课堂外 ,通过举办英语角、办英语广播节目、故事会、教唱英语歌曲等众多方式 ,尽力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68.
69.
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职场度过的。职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是改变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是人们维持生计、承担社会分工、发挥个性才能的连续性社会活动。可是人在职场,身不由己,为了生存,为了成功,必须去拼去搏。  相似文献   
70.
教育目的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育目的提供给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而教育者也要根据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构建也是逐步的,从建国初到现在制定了适应不同时期特定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育目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