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7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424篇
劳动科学   44篇
民族学   59篇
人才学   5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256篇
理论方法论   351篇
综合类   2510篇
社会学   471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诉讼和解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和解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作了详尽的规定。我国民诉法亦规定有诉讼和解制度,但其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其应有的重要功能难以发挥。作者认为,对我国诉讼和解制度应予以重整。  相似文献   
992.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在诉讼法律制度建设上最为突出的便是确立了诉讼的几个基本原则。所有这些,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和诉讼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宪法非讼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宪法呈现为非讼化特征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前苏联宪法模式及其苏维埃宪法意识的影响 ,宪法章程化、宪法纲领化和宪法问题政治化等中国现代宪法观念的作用 ,以及中国社会民主意识和公民宪法权利意识的限制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997.
998.
徐伟功  贾赫 《社会科学家》2022,(10):130-138
由于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存在冲突、当事人在利益驱动下挑选法院以及标准必要专利领域国际司法合作的局限性,近年来该领域国际平行诉讼案件中禁诉令频发。域外国家法院发布禁诉令禁止当事人在我国法院提起诉讼或禁止申请执行我国法院的判决,不仅损害我国诉讼当事人的正当利益,而且间接地干扰我国司法主权。为应对域外国家宽泛管辖权产生的消极影响、顺应市场主体的客观需求、完善我国涉外民商事管辖权规则以及积极推动我国国内法域外适用,有必要构建符合我国立法精神与运行机制的禁诉令制度。该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具备了理论渊源、法理依据、立法基础和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增设禁诉令规则条款,明确适用禁诉令时应保持谨慎谦抑原则,同时对适用的案件类型及违反禁诉令的惩罚措施等作出细化规定。  相似文献   
999.
李鹏飞 《社会科学家》2022,(12):134-139
公益诉讼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使命,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涉及社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消费安全等领域相比,教育公益诉讼还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和成熟的实践规则。从诉讼目的上看,教育公益诉讼维护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民受教育权,三者都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属性,都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所在。从诉讼程序上看,教育问题本身具有利益多元、规范繁杂的特征,个人的私力救济在其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由法律监督机关、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公益诉讼就是为了“中国的明天”在起诉,有着自身独特功能定位的同时又符合教育本身具有的公共利益属性。长期以来,我国公益诉讼的法律条款虽然有模糊之处,但并没有构成教育公益诉讼的实质障碍,而丰富的案件来源为教育公益诉讼提供了实践基础。教育公益诉讼进路的完善主要有受案范围的有序展开、将公民纳入起诉主体和诉前、诉中、诉后均贯彻“诉行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民族团结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三大诉讼法,都确立了各民族公民均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为一项基本诉讼原则。但由于有关内容在我国的规范性文件体系内规定得较为原则,含义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不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原则的运用。针对中华民族基本国情和各民族语言差异等问题,建立公正、科学、全面地使用民族语言诉讼原则,形成包容性强、向心力高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合力推动中华民族辉煌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