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统计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10月17日,美国国家医学院宣布了65名新任院士名单,其中包括兴化籍华裔科学家王存玉教授。这是上世纪70年代来以来,来自中国内地的学者第一次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被认为是科学家在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院士实行终身制。获此殊荣的王存玉教授在肿瘤细胞耐药、肿瘤转移、口腔炎症发病机理、口腔炎症和代谢性骨丧失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国际公认的重要贡献,是口腔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少数国际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农业遗产之根,挖掘和整理这些文化内涵,有利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味,从而契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保护的宗旨。垛田是江苏省中部地区沼泽地带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2013、2014年先后被遴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地貌特殊,景色秀丽,不仅出产丰饶,而且孕育了鲜明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主要包括永不屈服的治水精神、天人合一的农耕体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清淡自然的垛田美食等多个方面。兴化垛田的保护和传承一定要坚持文化优先,在深入调研挖掘的基础上作战略谋划,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垛田是在当地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化与城市化等的影响,垛田在地形地貌、传统技术与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威胁,甚至有濒临消亡的危险.要保护和传承好垛田必须深刻认识其价值,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开发生态旅游,并且做到合理规划,密切监测,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和谐发展之路,并传诸后世.  相似文献   
14.
崔鹤同 《中华魂》2014,(6):24-24
正郑燮(1693—1765年)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曾出任山东范县知县,5年后调任潍县。郑板桥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出仕做官,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郑板桥对官僚的贪贿污浊之风深恶痛绝,他50岁时为范县令,刚到任便出一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很多洞。有人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员的恶气和俗气。他做官从不  相似文献   
15.
刘仁前的长篇小说《香河》的民俗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它再现了兴化乡村原生态的纯与美,记录了大集体时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翔实描摹了里下河地区的风俗民情,自如地运用了兴化的方言土语。在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中,《香河》所展现的里下河地区乡村风情,因其原汁原味、真实细腻而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兴化李氏家族是明末清初苏北地区的一大望族.兴化,明属扬州府高邮州,清属扬州府.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地区的世族繁荣,其地域背景和家族文化贯穿于其所经历的整个历史时期,并且作为精神支撑延续于整个时代变革.明清时期的兴化李氏家族,成员众多,著述丰富.本文从李氏家族成员之一的李长科的世系家传和主要著述情况的论述来考见此家族的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沿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垛田是江苏中部兴化里下河水网地区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当地人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成垛,垛上耕作,形成垛田。本文从有关垛田的神话传说出发,依次考证了垛田的形成原因与起源时间、垛田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垛田的现状和价值作了比较深入的解读,为垛田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