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325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谈美国黑人历史在《宠儿》中的痛苦再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里森想通过她的小说《宠儿》揭示黑奴题材的传统小说在它们的历史性描述中所缺失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真实展现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下的那段痛苦的历史。本文试从个人历史与民族历史的融合、种族关系、民族信仰以及美国黑人女性在家长式统治模式中的地位等几个角度着手 ,探讨了美国黑人历史在这部小说的痛苦再现。  相似文献   
52.
《愤怒日》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短篇小说之一。在《愤怒日》中,斯特德用女性特有 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世纪早期澳大利亚的社会现实,尤其再现了当时乡村女性的悲剧。本文从故事情 节、悲剧女性、悲剧根源三个方面的再现来剖析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53.
古诗词中比喻的形象功能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古诗词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在古诗词翻译中,应正确理解比喻的形象功能,并将原诗中具有美学价值的形象在译文中完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54.
缺失历史的艺术再现——解读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龙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龙翼》通过叙述视角、场景、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段描写了以一对华人父子为主要人物的华人早期移民克服困难,最终实现飞行梦想的故事,从而忠实再现了20世纪初美国华人移民艰苦奋斗的经历,补写了一段美国历史中一度缺失的历史;同时也为华人移民后代了解先辈的历史,为美国这一多民族移民的国家处理各民族的关系提供了生动且真实的素材。  相似文献   
55.
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表现”学说以后,后世的美学家们对艺术有了飞跃的认识,认为艺术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是一种审美经验。后来有些理论家们以这种理论学说对民族舞剧进行了探讨。许多人认为民族舞剧也不过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总之,表现派美学也好,后来的批评者也好。他们基本上都忽视了民族舞剧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本质特征——生活的再现。  相似文献   
56.
器乐教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而掌握较高的演奏技巧则必须对音乐内涵的把握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文拟从分析理解音乐作品 ,适当地储存表现情感和发展个性几个方面来尝试如何在表现形式即技巧之外更多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素质 ,以及在更高的要求下训练学生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57.
"意境"是诗的基本审美范畴。"意境"的生成与接受是一个双向流程,从诗思的获得、取境创造到鉴赏层的再现,都围绕着这一流程展开。意境美是造境与体境、创造与接受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58.
斯皮瓦克是庶民学派①的核心成员之一。她扩展了早期庶民学派所使用的核心概念,修正了庶民学派早期的批评方法,有效勾勒出了庶民经验被擦除的历史踪迹及其背后的权力运作,进而挖掘了庶民反抗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为建构包含庶民经验的知识生产范式创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9.
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研究对象,结合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包括音、词、句)和非形式系统(包括风格、情景、意境)两个方面探讨张培基在散文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中,经常出现一种作为情节生产者的"非角色化"叙述者,和作为假想主体的"情境外"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的遥相呼应完成了叙事传达和接受的想象交流。这种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之间口述性的共时交流成功地使这类作品易于为农村普通读者接受。口述性的仪式化结构更为解放区作家虚拟了一种"集体性"景象,并为他们提供了使之合法化的叙述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