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1.
晚年的冯友兰先生在恢复学术自信后 ,总结建国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验教训 ,探索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新思路。他提出的关于哲学、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写法等独到见解 ,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道体和大全是本体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新理学>这本书中冯友兰认为所谓道体就是动之全体,即动态的宇宙的总称;所谓大全即是静之全体,即静态的宇宙的总称.道体概念中值得注意的是其过程性,其运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始无终的.大全概念又被称为全、宇宙、天等,大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性.冯友兰关于本体论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为后来本体论的创设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新世训》是"贞元六书"中最贴近人伦人用的一部著作,这部书最大特点就是将以往难以企及的"圣人人格"生活化,它讲人伦日用中的内圣之道和外王之方,是每个人照着做都可以做到的。作为接着宋明道学往下讲的生活方法论,《新世训》既继承了宋明道学关于道德人格思想的精华,又对其进行扬弃。面对道德人格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笔者尝试探讨冯友兰《新世训》中道德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对于人生具有指导作用,人生哲学乃哲学之灵魂。他提出了以觉解为基础的"人生境界说",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旨归,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其最终归宿就是"仁"的境界,其间的演变表明了冯友兰对人生思考的不断深化和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并标明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是哲学的两种方法,强调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是运用负的方法,特别重视直觉体悟,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他对诗进行详细的区分和论述,构建起他对诗与哲学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他的哲学旨在关注人的价值、意义及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试图更好地解决人生的觉解和精神境界问题,有其深刻的现实价值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生总与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现代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是属于海洋性文明。按冯友兰先生的看法,海洋性国家较早产生商业,为维持其繁荣,需要发展数学,因此发展了数字和数理推理,通过假设来掌握世界,强调区别主客体,以预定假设的和世界的关系来对世界进行认识。在西方艺术史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西方艺术在视觉图象上取得的进展和每一次变化都是与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分不开的。西方现当代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自然生成的。  相似文献   
17.
人在中年朋友说,不能让自己忙得没有时间思考,该静的时候一定要静下来。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成四个范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可怜的我,还在低端徘徊。中年学习,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同事请我吃烤地瓜,我第一反应:歪瓜裂枣。我说,怎么这地瓜,长得比我还难看。  相似文献   
18.
在生活中,父亲冯友兰是一个很幽默的人。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父亲参加完土改,坐老乡的驴车回家,赶车的是清华一个湖南籍的教员。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是随着他对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地域说、古今说和类型说三个阶段,最后定型为类型说。冯友兰以生产方法为标准把中西文化分为以生产家庭化为基础的文化和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文化两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基本是可取的,对现实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冯友兰先生的中西哲学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分析,揭示出其从求异到求同,进而会通中西,建设未来哲学体系的构想,从其思想中透视出我们对待传统哲学和文化应采取的态度、立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