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新事论》中,冯友兰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命运做了深刻的反思,并把工业化视为中国实现自由复兴的根本,从而突出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天看来,这一思想仍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2.
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杰出的哲学大家之一 ,以其最为擅长的“正的方法”对类主体进行了本体论的纯思 ,建构了一个理性人哲学系统 ,并对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解读冯友兰的人哲学不仅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3.
石元镐 《中州学刊》2007,3(3):168-171
就中国哲学史上自由概念的引进和传播而言,冯友兰并不是开创者,自由观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对于自由作了多层次的界定,其中涉及到“不受限制、决定”的“消极自由”和“想做的,就能做的”“积极自由”。“自由”这一争议不休、源远流长的哲学概念,通过冯友兰的阐发在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史上被赋予了形上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94.
冯友兰的诗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他对“诗”的认识与其对“道”的体认具有基本一致的向度。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冯友兰诗学进行梳理。首先冯友兰认为诗是与情感相关的,诗所写的是具体的情感和事物,但以此所表显的却是情感之“理”,也就是情感之所以为情感,或者说情感的共相和类的特征。传统的比兴手法正可以表显情感之理。最高明的诗能表显哲学的最高本体“大全和道体”,而要作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具有风流的人格,风流的人格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审美化。正因为诗能表显理和道,所以诗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言说方式即诗性的言说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言说方式应该和逻辑推理方法一样,成为未来哲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95.
五四前后的冯友兰先生对当时国内流行的以东西文化差异“种类”说来解释东西文化差异的主张,经历了一个由怀疑到思考的过程。在对东西文化差异根源的解释上,他否定了以“地域”差异说来解释东西文化差异的主张,提出了不同民族的基本思想造成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种类”说。  相似文献   
96.
冯友兰师(1895-1990)字芝生.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他的故居座落在唐河之畔的高台上.沃土千里,一望无际,清澈的唐河蜿蜒而逝.  相似文献   
97.
“境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文学强调“境界”,我国现代大学者冯有兰先生更倡导“人生境界”之说。冯先生通过对“人生四境界”的划分,给予传统的圣贤思想以新而具体化阐释,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了逐次超越或渐次提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提供思想启迪。为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的人格理想开拓了一个新维度; 而现代以来人生意义的诸般讨论及困惑,也使得我们关注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似乎是一种必要了。  相似文献   
98.
张京华 《学术界》2007,(3):147-155
自上世纪30年代起,学术界关于"古史辨派"这一概念主要有冯友兰"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顾颉刚"疑古并不能自成一派"和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三说.冯先生所说"疑古派"是当时特指古史辨派之语,顾先生所说"疑古并不能自成一派"是从词义学上作出解释,现在看来均有明显不足.作为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信古、疑古、释古三派的合理解释,不妨回归胡适的"剥皮主义"和钱穆的"高山下石"之喻,也就是梁启超的"各时代逐次复古"思想.复古是恢复古代历史真相,只有做到了"以复古为解放",或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以考信为重建,及充分认识到"故先秦学占学界第一之位置"的学术走向,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之说才是具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
中国哲学的近代化与民族化——从冯友兰的哲学观念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注重甄别“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照着讲”与“接着讲”、“中国的哲学”与“中国底哲学”、“就哲学说”与“就民族说”、“现代性与传统性中的中国哲学”等观念。本文对此加以阐发 ,兼及熊十力、梁漱溟的哲学重构 ,凸现了后“五四”时期中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诉求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0.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所开显的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有本然、实然和应然三种。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之所以要由实然跃升至应然,只是因为人有觉解,人觉解到了人之理与标准,觉解到了其所应该,因而不安于事实上的不完全。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除了受“学养”功夫的决定外,还受才与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