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7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由于刘勰所处的"六朝烟水"时期佛学、儒学、道学,道儒兼综,佛儒兼综等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而使得我们在以往对刘勰精神世界和<文心雕龙>文本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割体认文本的道理、学理、术理和单一性定刘勰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其实,刘勰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由构成世界观的三要素组成--即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价值观;<文心雕龙>文本则是由构成学术研究三要素--基本原理的"道"之理、基础理论的"学"之理和操作理论的"术"之理这样一种基础框架构成的.这一双向三位一体研究框架的构建,是<文心雕龙>研究"解难爬坡"向深度拓展必须应该重新认知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23.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4.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思维这一个体精神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什么叫思维、思维的本质、思维的基础、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及其特点、如何进行思维、思维与语言、思维与情意、构思的快慢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见解精辟独到,在诗意化的理论中闪烁着非凡的智慧;从对直觉感悟以及主体情感投入的研究中,显示出古代文论家的那种"散文式的理智".正是这些直觉领悟和引喻化的经验描述能引导我们切入写作主体思维的内化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从而把握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5.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风景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26.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对"兴"义的描述本可按照当时已经明朗的审美路线进行阐发,但刘勰描述"兴"的概念,以毛诗、郑笺、离骚经为依据对象,从它的经学诠释意义出发,旨在讽谏教化。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刘勰的经学趋向、"兴"具有浓厚的经学传统、指责作文时弊。  相似文献   
27.
《文心雕龙·程器》主张“摛文必在纬军国”为要旨的“文德说”,历来的研究者多正面肯定其说的理论或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这样的阐释并不合乎实际。实际上,刘勰的“文德说”尽管在反驳“文人无行”论上是有力的,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言,则明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该说对规范文人的德行,鼓励文人积极投身现实的政治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该说又混淆了学文与达政、文才与德行的区别,过分强调文人对道德政治的依赖,这对于文人才能的施展实为一种限制。文章结合有关史实,对于“文德说”的来源、义旨、理论缺失及其原因作了翔实、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28.
“奇正”这一术语是刘勰用来解决其文论与实际相矛盾的方法的概括。本文作者在前人对该术语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刘勰提出“奇正”的原因和目的,并概括了“奇”与“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刘勰和巴赫金都深刻认识到,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其体裁的最终实现,有赖于作者熟练而自由地运用适当的体裁充分完满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实现题材内容、体裁规范和作者自由创造的完美统一.语境、对象和目的、以及话语主体的个人意向和情调是制约体裁样式产生、变形和创新的动力.二者间"体裁"观念的差异,则在于文化历史根源、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30.
《文心雕龙》自然文学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文心雕龙》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