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88篇
劳动科学   9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空间选择效应是“新”新经济地理学解析区域生产率差异微观机理的基本理论之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物质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呈现出“核心区-平均劳动生产率高、边缘区-平均劳动生产率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小微型企业的区域扶持政策应兼顾增长与效率两种目标,应推行对小微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政策,重视区域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系建设。  相似文献   
72.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都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相对于劳动力成本而言,原材料成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长期更显著;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短期内存在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但实际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部分甚至全部弥补绝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从而缩减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商品价格的推动作用.相应政策建议是:优化生产要素投入,促进技术进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对PPI带来的上行压力.  相似文献   
73.
查贵勇 《科学发展》2013,(11):82-88
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超60%,达到服务经济的国际标准。借助shift—share方法对2003-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得出:“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假说并存,且前者效应已高于后者,表明结构转换有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但力度有限;各行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才是上海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体。上海调整第三产业结构的前提是各行业能按自身发展规律协调发展,即须在发展中实现结构转换,而非片面追求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4.
75.
数据中国     
《领导决策信息》2012,(23):26-27
  相似文献   
76.
《人口学刊》2019,(2):77-86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转变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围绕两者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同时对于我们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采用非线性方法就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1990-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由于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初期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提升作用,但从门槛模型结果来看,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已开始有所减弱,这种"增长渐进式衰减"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当前政府应抓住老龄化社会初期的发展机遇,加快建成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为日后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基础;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应对未来高度老龄化社会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冲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为开发老年人口红利寻找机遇。  相似文献   
77.
劳动力结构调整滞后情况下,厘清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现状是破解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长期保持劳动生产率差距之疑问的关键.笔者通过建立一个包括现代农业部门在内的托达罗扩展模型,将二元土地制度和农村信贷约束纳入其中,从理论上构建符合中国特征化事实的逻辑分析框架,重新考察刘易斯转折的现状、区间及拐点,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中介效应分析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前土地制度安排和资本要素均对劳动力转移有较为显著的直接作用,并通过该路径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同的是,前者对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抑制效应,后者则可显著促进劳动力转移,但该间接效应仅占总效应的7.7%.因此,引入现代农业部门实现土地、资本要素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劳动力在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经济结构收敛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78.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主要取决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规模、范围和效果。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会有高附加值。  相似文献   
79.
工资上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存在性及门槛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资上涨主要通过要素替代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人力资本投入效应、效率工资效应及创造性破坏效应等机制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但工资上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存在"门槛效应",过低的工资水平不利于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反而使其陷入低工资低生产率陷阱。经借助GMM及非线性内生门槛检验方法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相关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高工资高劳动生产率的结论适用于中国,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得出近年来工资上涨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内生门槛回归得出中国工资劳动生产率的门槛值为年均12693.05元,目前工资越过该门槛值的仅有上海、北京等8个省份,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该8个省份的工资上涨在劳动生产率提升中的作用显著高于未跨过门槛值的省份。  相似文献   
80.
基于2007年大样本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探讨了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但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地方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仅高效率的企业受益于城市化经济。集聚经济还存在产业和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多数产业的企业受益于集聚经济,中部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弱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密度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产业尚不具备集聚效应。国家应根据集聚效应的区域和产业差异特征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