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22篇
劳动科学   27篇
民族学   105篇
人才学   75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722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1043篇
社会学   220篇
统计学   9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72.
宋元易代之际,家铉翁作为祈请使,被元朝羁縻北方十九年,南归时已年逾八十。今存其创作几乎全作于羁北期间,以抒发故乡之思、故国之念和坚守之志而深切动人,从中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其诗文多以乡国之思蕴涵黍离之悲,以前朝遗民流寓之身,亡国之恨不便于直接表达之故也。  相似文献   
73.
古人名物就为物赋予文化内涵,雁亦是如此。在上古的典籍中,雁就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蕴,或寓意祥瑞与纯正,或象征礼仪与秩序,或譬喻懿德与壮志,抑或寄寓感慨,抒发生命体悟等。雁赋主题从一开始就汲取了中华文化中关于雁的文化蕴涵,且在后世雁赋中一脉相传。就雁赋主题而言,中古雁赋集中于生命体悟和羽仪之美两个方面,唐代雁赋主要承袭了中古两大主题而略有变化;宋至明清时期,在因循之外又增加了新的主题即故国之思、家国情怀和游子思妇。在雁赋主题的流变过程中,有诸多的因循和回溯,主要体现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上,同时又呈现出历时性的变化,在融合、探觅中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74.
《国际人才交流》2012,(12):15-16
2012年2月15日,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发表演讲时,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的鼓岭故事,700多名来自中美政商各界的来宾,听着习近平的娓娓讲述,无不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这个百年传奇故事的男主人公是密尔顿·加德纳(也译嘎登勒),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曾经在福州鼓岭度过10年快乐的岁月。加德纳离开福州后由于各种原因再也没有回过中  相似文献   
75.
马若龙 《云梦学刊》2012,33(5):10-17
“国进民退”争议热潮背后隐藏的是以前困扰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认知误区,回顾中国共产党宏观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公有”和“非公有”经济成分的内在二元冲突,可以见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执政党”的自身定位来重构“革命党”时期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6.
《领导决策信息》2014,(32):F0004-F0004
正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未来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8月8日,山东省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6条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这是推动山东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77.
正李国荣2001年9月从部队转业安置到成都市新都区交通局,2007年12月任新都区交通局公路管理所副所长,分管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他在工作中一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实地履行了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职责。特别是在2013年7月抗洪抢险中,李国荣更是体现出一名优秀军转干部的英雄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军转干部,李国荣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总是严格要求。他上班提前到单位,下班最后一个离开,工作忙时加班加点是常事。新都区共有603.8公里农村公路,他分  相似文献   
78.
"守住中国人的立场"既是民族国家立场的表达,也是沦陷区知识分子应守的道德底线,对周作人而言并非故作装潢的门面话。周作人的"中国"之声和"精神"追求表达了尊严的诉求和独立的姿态,无形中抵制了侵略主义者的文化殖民霸权。即便在他最自我不过的美文中也不难找出民族国家的剪影,不难寻觅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合影。与民族国家情结相比,闲适至多是一种调节,一种文化的平衡,彰显了现代性的喧哗与骚动。周作人的文章多被误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谐谑讽刺手法的运用,言近旨远的譬喻和"夹行中的意义"的审美诉求。对沦陷区的战时环境而言,周作人"人的建设"工程意义重大。翻译行为本身也成了周作人的有意批判和间接抗议。  相似文献   
79.
秦国在变法前并不是可值称道的一个强盛诸侯国,在秦穆公、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发展较为落后,不仅经济发展缓慢,政治文化落后,而且风俗原始和中原地区存在很大区别。经过数百年之后,如此落后的秦国却统一了六国,为此很多史学界专家都表示疑问,很多人认为秦国之所以可以统一六国主要是由于秦国没有执行宗法制,相对于六国而言变法更加彻底,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秦国统一六国还和秦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礼俗风尚等具有一定联系,尤其是秦国礼俗风尚对于秦国统一六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秦变法时期以及秦国礼俗变化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0.
荣新江  朱丽双 《西域研究》2012,(2):1-13,142
前人在讨论于阗年代或王统世系时,根据中原正史记载和敦煌莫高窟画像与题名,对活跃于公元10世纪的于阗国王李圣天的事迹渐次有所表彰,但缺少系统和整体的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心得,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圣天一生的事迹做一个总体的考察,包括其名字、称号、即位年代和所用年号、与敦煌的交往与和亲关系,遣使后晋与受封"大宝"等,希望大致描绘出他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