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94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是当前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印刷企业尤其如此。所谓生产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利润。在所有的原成本压缩到一定的极限时似乎已无路可走,那个时候留给我们的只有高效增值一条路了,所以如何提高印刷企业生产的效益和利润便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3.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印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与传统的印刷方式相比,数字化印刷在印制小批量,对印刷质量要求较高的任务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承担政府机关的文印工作,可以提高政府机关文印工作的效率,同时解决了传统印刷方式应用于机关文印工作中的弊端.本文从机关文印工作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数字化印刷的优势,同时提出了数字化印刷应用于机关文印工作上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对加强机关文印工作管理,提高文印工作效率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4.
不同于以往对中国印刷技术、版本流传、书籍目录等单纯印刷史书史视角的研究,2009年7月30日至31日在中国杭州举行的"印刷与市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入到了书史与经济史的交叉领域,围绕版刻与印数、从业群体、销售市场、成本价格这一主题,从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的视角由宏观到微观集中专门探讨了中国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印刷业发展,不仅发掘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更是将对中国印刷史的研究深入到微观经济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5.
双星闪耀     
一提起双星,就感觉有几分神奇. 从80多年前的几问破草屋,发展到今天拥有鞋业、轮胎、机械、服装、热电五大支柱产业以及包括印刷、绣品、三产配套在内横跨23个行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从80年代初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60亿元;出口创汇从175万美元增长到2亿美元:销售收入从3000万元增长到100亿元,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6.
清末,联豫在西藏地方推行新政,其中,为开发民智,创办了西藏第一份报纸——《西藏白话报》,并设立译书局.第一次将近代化的石印技术传入西藏地方,且由印度购买印刷器械,对西藏地方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古代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有复印机,有照相机。复制一段信息基本能做到不走样。而古代读书人就难多了,没有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是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来一个字一个字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108.
正2014年是回族先贤马邻翼先生诞辰150周年,先生一生孜孜于教育事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为实现他"偕我少壮进学业于黉宫,偕我民族进入文化大同""一洗潮流之污玷,完成复兴中华之全功"的中国梦,坚持爱国主义立场和民族节操,难能可贵,值得后人纪念和敬仰,特撰此稿,  相似文献   
109.
李静  张力 《劳动者》2005,(7):22-23
他是汉城街上第一个租用门面房,第一个使用电脑制图,第一个使用胶印机印刷的人,十三年前他用当初白手起家筹措来的1000元钱,发展到如今拥有资产百万多的“西安汉龙印刷物资有限公司”,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优秀儿子,一个生活的强者。他便是席海峰。  相似文献   
110.
传播媒介通过影响我们的交往方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传播媒介塑造了不同特征的文化,印刷媒介对理性逻辑思维的偏向塑造了阐释性的文化特征,电子媒介的形象化表达塑造了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网络媒介的多媒体交互性塑造了网民狂欢式的去中心化的文化特征。不同传播媒介只是为文化特征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传播媒介的交替发展并不会使较前传播媒介所塑造的文化特征消亡,当某种传播媒介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时,它所塑造的文化特征也会占据显要位置,其他传播媒介所塑造的文化特征会在其所适用的范围内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