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城市观察》2012,(1):190-191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胡巧利研究员在2012年2月7日的《广州日报》上谈到,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需要做好基础性的历史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历史文献记录了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以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最基础的部分。保护整理历史文献,实际上是保护城市的思想史和成长史。对于广州来说,尤其是要注意保护和整理民国文献。  相似文献   
62.
18世纪中叶江西临江方言韵书《辨字摘要》、19世纪初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字蒙求》直音和20世纪初江西高安人涂锉《国音四种》"改正土音法"所记录的高安土话反映,现代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知三章:知二庄精"代表了较早的历史层次,现代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舌面音反映了早期的读音。将江西赣方言历史方言文献与现代方言语音特征加以比较,可进一步揭示现代江西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不是古音的遗留,而是知三章组声母读舌尖塞擦音以后发生的音变现象。与部分江西赣方言区精庄知二组声母读t、th的性质一样,都是通过舌尖塞擦音ts、tsh丢失擦音成分的方式演变而来。这种音变现象发生在同一阶段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不同、历史层次不同、来源不同而声母读ts、tsh的音节中,因此,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3.
文章提出研究晋方音史的资料包括当代方言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包括:现有研究晋方言的各种资料及研究各大方言的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晋人不同时期的韵书及诗词用韵,不同历史时期散见于典籍中的有关晋方音记载,域外民族语言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的整理成果。最后提出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64.
我国历史文献繁富多样,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这种情况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文章通过阐析我国历史文献繁富的原因,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5.
对孔子著《易传》 ,宋欧阳修以后提出疑义。自长沙马王堆帛易出土后 ,孔子著《易传》又得到肯定。应对《易传》文本的著作、编篡的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 ,从而认定其著作权。关键的问题是是否承认《易传》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易传》的著作权应归孔子 ,《易传》源于山东 ,有邹鲁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6.
藏学是研究中国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外一些藏学专家认为 ,匈牙利人乔玛开创了藏学。其实早在 8~ 9世纪的唐蕃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藏学著作 ,这比乔玛要早近千年。所以说 ,藏学的故乡在中国 ,它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形成、发展起来 ,并逐渐走向世界的一门显学。由于它植根于华夏大地 ,饱经神州风云变幻 ,浸润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 ,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就是其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本文将扼要说明这一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一古代中国藏学萌芽于 8~ 9世纪 ,形成于1 0~ 1 1世纪 ,产…  相似文献   
67.
《天盛律令》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 (1149 年~1169 年) 颁行的一部法典, 全称《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共20卷, 150门, 1461条。这部法典包括刑法、诉讼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 多方位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生活, 为研究西夏社会历史弥足珍贵的资料, 因此一经公布, 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迄今已有数篇文章对该律令的文献价值进行介绍与研究, 最重要的是史金波先生的《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②本文在此基础上, 主要讨论《天盛律令》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8.
"支那"一词源于梵文"cina",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关于这个词的原意,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支那"一词的词义进行探讨,认为"支那"是一个超越了时空概念的词汇,借指所有中原王朝.对于"支那"一词的使用范围,笔者认为在东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碰撞之前,在一些佛教界人士中使用相对较多.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很少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在日本教育中,把中国说成"支那",意在把中国人说成是野蛮、落伍和无能的一群人,"支那"一词也逐渐由褒义转向贬义,抗日战争胜利后"支那"一词在日本从国家层面上才开始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69.
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民间历史文献,是新史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入开展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其突破方向有三一是从文化传承的理论高度,将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解读纳入同一学术视野,为推进中国本土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二是对民间历史文献组织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对推动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作出新的尝试;三是组织全国性的民间历史文献调查和征集,建成数据化的综合资料库和文献检索系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70.
《西番馆译语》和"西洋馆华夷译语"是乾隆敕谕编纂的两种汉语和民族语、汉语和外语对照的"华夷译语"。学界对两种译语有过一定关注,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二者内部关系尚不明朗。本文从外汉对音的角度出发,结合《川番译语》等"华夷译语",考察了《西番馆译语》和"西洋馆华夷译语"注音汉字和注音字组的特征,发现二者在用字、对音层面的一致关系,并总结出两种译语的核心对音模式。这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华夷译语"的语言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