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27篇
  免费   640篇
  国内免费   151篇
管理学   2618篇
劳动科学   133篇
民族学   1329篇
人才学   532篇
人口学   63篇
丛书文集   8195篇
理论方法论   1554篇
综合类   13197篇
社会学   2189篇
统计学   408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446篇
  2020年   442篇
  2019年   442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559篇
  2015年   779篇
  2014年   1893篇
  2013年   1590篇
  2012年   1920篇
  2011年   2385篇
  2010年   2186篇
  2009年   2286篇
  2008年   2997篇
  2007年   2157篇
  2006年   1572篇
  2005年   1457篇
  2004年   1139篇
  2003年   940篇
  2002年   958篇
  2001年   922篇
  2000年   648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哲学史研究中,对哲学家之哲学的解读与其私人生活的考察之间是否存在本质性的关联,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却又不易回答的问题。而且,正像对“哲学”这一概念的本质主义理解是不可能的一样,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一个本质主义的解答。不过,借助两种哲学类型的区分以及哲学史研究过程的三阶段划分,我们能够相对具体而又深入地来分析和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2.
《南都学坛》2019,(6):121-124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深入持久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但历史虚无主义不时变换门庭,以"反思、重评"的方式虚无历史,以"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文艺"创新"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戏说、调侃"的方式虚无历史。其实质是通过所谓的"反思、重评""创新"虚无历史;通过"调侃、戏说"历史,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通过否定革命英雄、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编辑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33.
朝鲜史是东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的历史发展与古代中国息息相关。了解朝鲜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史及东亚史,其作为独特区域的历史演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区域史和有关区域的其他问题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遗憾的是,中国学者目前对朝鲜半岛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与其重要性及学术价值是不成正比的。为唤起学界对其的关注,本刊特意推出这一组有关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的笔谈。  相似文献   
34.
主持人寄语21世纪外国文学依然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常常又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品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作家们通过绘制、窥  相似文献   
35.
孔见 《中华魂》2015,(3):62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学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通史,不仅以其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严谨而生动的语言,使之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开创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开创了以记录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研究方法,他通过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类别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代表人物,这些人物的描述十分生动,丰富  相似文献   
36.
政治思想品德是否加分是与其在高校招生中的定位直接相关的,也是与整个评价体系是否采用总分模式直接相关,这一做法延续有其历史渊源。60多年来,从有明确政治取向,甚至唯成份论的高校招生走向以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公平、公正为目标的高校招生是大势所趋。逆这一趋势的任何做法都难以获得公众认可,政治思想品德加分之所以备受质疑是由于这一做法与客观、公平、公正的准则直接冲突,以专业规则约束行政权力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7.
明清时期对历史演义的性质存在着争议,有些评论家认为历史演义是正史的通俗版,因而极力反对在历史演义中进行虚构。但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历史演义不可能句句依傍正史,必然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方面进行虚构,从而使历史演义成为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38.
3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等理论观点,使历史的创造问题第一次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列宁初步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0.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把客观的道德需要 ,转化成一种稳定的内部驱动力 ,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可以促使青少年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评判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激发起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这是我们今天青少年德育中大有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一、历史教育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了社会伦理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道德追求的多样性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少数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状态 :人生无目标 ;生活无所谓 ;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