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1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423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29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999篇
理论方法论   280篇
综合类   3197篇
社会学   188篇
统计学   4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01.
传统上“译文就是原文”的论调掩盖了译者的身份及其在译文中的显形。对译文语言的批评性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男女译者的性别取向往往会对组篇机制的形成过程产生干预,词汇语法层面的不同选择源自他们不同的观察视角,女性译者正是以此实现她们的价值取向和性别政治日程。  相似文献   
102.
《社科纵横》2017,(6):116-119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并产生了修辞研究和认知(构建)研究两种研究方法。本文试在修辞研究的视野下比较《狂人日记》与《火车上的食人族》中的不可靠叙述,并指出:在这两篇小说中,不可靠叙述呈现出相同的审美特征,即不可靠叙述的明确性、反讽性与可逆性。而这三个特征与"不可靠叙述"的三大类型又产生了契合,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叙述效果,深化了批判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3.
世界有多大?生命又有多长?狭隘者只看到自己踽踽独行数十载;丰伟的灵魂则可关照无垠的时空和万千的生命,心怀天下,伟者如是!当看到张之洞、严复、张元济、蔡元培、杜亚泉、沈心工、刘师培、陆费逵、陈独秀、胡适、任鸿隽、陈衡哲、林语堂、朱家骅、陈立夫和叶圣陶这十六个名字一起出现在《文化拯救》这本书里的时候,你会不会像我一样会有些许的疑惑:到底是历史的哪一条线索,将这些在不同领域里熠熠发光的名字联系起来的呢?然后又悄悄地坐直了腰身,准备随着作者的叙述开始一段厚重的旅程.  相似文献   
104.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5.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对晚清文学知识考古式重返,把现代文学起点推到晚清,拓宽了现代文学疆界,并从对现代起源的关注转向如何想象并谈论中国"现代"的方式,引发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论断对晚清现代性想象的释放,引发十七年文学"反现代的现代性"的探讨,使其在"革命中国"的阐释中具有了知识范畴的独立性和类似"乌托邦"的价值品格。而寻找中国现代性的努力暗合了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崛起的"现实",这种承认的政治让现代性变成政治正确的概念而空洞化,重新落入西方思维模式中。对论断的反思是研究者超越时代限定并使现当代文学学科与研究者获得独立品格,走向成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6.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到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功能由强至弱,叙述功能凸显至一枝独秀,不同叙述人称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从叙述功能而言,从逻辑上可将叙述人称归于第三人称。明确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有助于推动第一人称叙述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7.
为理解"民考汉"在校大学生行动的内在意义,笔者选取了10名维吾尔在校大学生(其中6名是"内高班"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展示了他们对语言、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历史以及对自身和维吾尔族前途的期待等四个方面的认知,发现:1)该十名访谈对象对其母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同时对其他语言也持开放态度;2)该群体为典型的文化穆斯林,"重信仰,轻行为",同时他们对新疆当前的宗教治理实践有各自心理反映;3)对维吾尔族历史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分化,其对官方历史的态度更需引起注意;4)大多数人对其自身和整个民族的前途持乐观态度,但其中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文中最后讨论了"知识分子亚社会"实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8.
何蓉 《社会》2017,37(5):1-23
本文以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为背景,以韦伯对"农业-政治"问题的讨论为核心,提出了国家的边疆、边界等问题,讨论人口、物资、资本等流动下的国家经济建设与政治结构。文中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包括:全球化、工业化背景之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思路,以及国家边界的多重(政治、经济与文化)含义。本文认为,在法律、政治、经济等角度的国家观之外,可以建立一种社会取向的、以国民为核心的"国民-国家"观,即包容多元,建立共识,赋予国民以平等的基本权利,并建立国民共享权责和符合国民基本特质的政体制度。  相似文献   
109.
大型组诗《哦,天使》是唐兴玲晚期的重要作品。笔者试图通过总体把握与作品细读揭示存在于其中的母子关系。论文从爱与独处、教育或学习和智慧之甜三方面展开,侧重分析诗中的母子亲情与美德教育,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母亲、教育者和诗人融为一体的倾向,并把它视为诗人唐兴玲的智慧所在。  相似文献   
110.
赵毅衡 《江海学刊》2019,(2):211-2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