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6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72篇
管理学   531篇
劳动科学   101篇
民族学   265篇
人才学   173篇
人口学   231篇
丛书文集   2073篇
理论方法论   525篇
综合类   5942篇
社会学   1995篇
统计学   5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743篇
  2013年   674篇
  2012年   746篇
  2011年   875篇
  2010年   1052篇
  2009年   848篇
  2008年   1053篇
  2007年   809篇
  2006年   788篇
  2005年   709篇
  2004年   633篇
  2003年   384篇
  2002年   355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兼论《怨诗》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由建安时代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促成,必然因素由建安的时代文化氛围所决定,偶然因素由发生在建安中后期的三组事件引发。五言诗最早的女性视角写作是曹丕与徐干。曹、徐之作,呈现了由男子视角向女性视角转型的过程。传为班婕妤的《怨诗》,也应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82.
女性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满足女大学生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为准则,培养其具有清醒的性别意识、坚定的"四自"精神、强健的立足社会的能力以及改造腐朽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的坚强意志.女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宏观策略、微观环境和课程自身建设三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83.
伍振 《现代交际》2002,(10):15-15
大学毕业找工作那一年,有一个朋友请我吃饭,酒过三巡,他语出惊人:“据我看,不好的女上司,像鲨鱼,凶神恶煞全无半点温柔,特别是到了更年期的女上司,所以今后你的上司一定不要是鲨鱼女人,她会兼有葛朗台的的吝啬和母夜叉的无情……”我深切地理解我的朋友,因为我亲眼见过他的女上司,她要求他在办公室里像一头苦干的牛,在谈判桌上像一只坚定的狮子,而在酒席上又要像一只发情的猫。但是在没有权威调查的情况下,很难说他的上司不是一个特例。他的话多少在我心里投下一点阴影。幸运的是,我遇到的第一  相似文献   
84.
85.
86.
妆饰是精神的外化。伴随着民初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传统的女性妆饰向着西装化与时装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出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地域与层次的不同等变化。  相似文献   
87.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谈话话题等方面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和风格,并挖掘出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对女性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丁玲是一个颇具魅力而又不断争议的女性作家。纵观她的一生 ,2 0世纪中国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变动 ,几乎都会影响到丁玲 ,丁玲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在思想、生活、创作上 ,丁玲始终与 2 0世纪的中国社会粘在一起。从丁玲在社会变动中的创作和女性角色定位来阐述她在 2 0世纪女性创作、女性话语世界建构中的独特作用 ,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9.
美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权主义在欧美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和一种政治策略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虽然女性主义一开始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因为它既在现存学科之中,又在现存学科之外,曾一度被称为是只有观点,没有理论和方法的非学术政治。如今,在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的领域,人们对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与日俱增的兴趣,使之成为广泛复苏的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美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90.
冯铿出生于潮州一个教师家庭,早期创作以抒情笔触歌咏自然、青春和爱情。1929年到上海,投身革命,作品由描写知识分子转向表现武装的工农大众,由同情下层妇女悲惨命运到歌颂“红”的女人的战斗生活,续写出中国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