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7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97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深入理解假设检验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一道假设检验问题引入了对假设检验原理的思考。文中作者对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及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52.
票据权利善意取得在具体适用中,原权利人是否承担被追索的义务,应视票据丧失的不同情形,作具体分析;票据债务人不得对抗善意取得人与票据抗辩中对人的限制在效力的适用上是不同的,对善意取得人不得抗辩不是绝对的;对不具有流通性、交易性的票据行为应从善意取得制度中排除.  相似文献   
653.
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路径是建立健全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机制的必然要求。嵌入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自适应创新,在巩固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回应共同富裕创新诉求并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实践优势。结合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创新实践发现,基于先赋性资源培育差异化发展优势、依托制度性设计构建在地化益贫机制、增强主体性自觉并打造复合化治理体系是其自适应创新的实践逻辑。长效推进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兼顾创新导向、创新过程和创新主体的地方性知识再生产诉求,通过共谋发展规划、共推结构优化、共享发展成果、共创区域特色,以引导外援资源的在地化发展、构建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同盟关系、提升驻村主体自主适应乡村环境的活力并提升本地差异化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54.
梁伯钧  刘芳 《源流》2021,(2):6-9
从2020年7月起,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对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粤发[2019]11号,以下简称《意见》)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于9月28日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10月5日,李希书...  相似文献   
655.
杂税是清代财政结构中的传统项目,多以定额征收。清代前期杂税虽遍征于全国,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赋税项目如田赋、盐税及常关税来说,杂税征收数额过低。在这一阶段,杂税虽在财政吃紧状况下有过临时性加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杂税在财政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咸丰军兴伊始,随着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深。为应付异常严峻的财政状况,清代传统赋税项目被不同程度地加征,杂税也在其中。然而因清代赋税深受"原额主义"限制,故田赋虽是清代的大宗赋税,其加征空间却受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财政需求。在"原额主义"制约下,杂税也难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大幅度加征。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清政府选择将赋税摊派至地方,各省只得征收经制外赋税以平衡财政需求。因此清代后期于杂税之外另征杂捐。随着赋税压力的增大,杂捐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杂捐虽是清代传统经制外的赋税项目,但这一杂税的衍生物却对杂税总额的提升大有裨益。由此,杂税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成为清代后期重要的税收项目。文章力图通过梳理清代常规赋税因受"原额主义"限制而无法大幅加征时,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借助加征经制外赋税的办法来提升税收总额的历史过程。文章以杂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杂税加征困境缘由的探究以及该困境纾解办法的提出——征收杂捐,来讨论清代社会受财政压力驱使通过征收经制外的非正式税款来提升赋税总额用以补充正式税款的情况。文章力图通过杂税加征这一视角来探究清代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一作用的讨论来对杂税和清代财政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656.
西方传统原基哲学因其总体化立场而受到批评,肇始于当代法国哲学的非原基思潮也因其对一切存在论认识论尺度的拒斥态度而陷入困境。在此语境中,梅洛-庞蒂的溯原学可以提供一种新方案。溯原学接续了现象学溯原学关于生活世界的问题意识,从生活世界的沉积特征出发消解了胡塞尔赋予先验主体性的原基地位,以肉身存在论重构了生活世界并由此将之确立为新原基。生活世界之为原基,一方面开显出现象场中的差异化运作,避免了传统原基哲学以同一敉平差异的思路;另一方面开辟了自我与他人共属的可见性界域,纠正了非原基思潮中不可见者永久逸离生活世界的绝对化取向。  相似文献   
657.
员工向用人单位提交了辞呈,意味着员工已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并将该决定传达给了用人单位。可有些员工或事后反悔,或一直仍在原岗位上班,或在离职前遭遇伤害,那么,对由此导致的纠纷真的因为"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只能由员工自食其果吗?递交辞呈后上班遭遇伤害,是否构成工伤?【案例】2019年3月1日,谢女士曾经提前30天书面通知公司,表示将30天后离职,解除尚有两年到期的劳动合同。岂料,仅过去一周,谢女士便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伤害,不仅花去7万余元医疗费用,还落下十级伤残。  相似文献   
658.
形而上学的最终课题,被胡塞尔指认为“绝对存在的事实”或“原事实”(Urtatsachen)。与个别性的、相对性的实存者的事实性不同,超越论自我之存在的事实性是绝对的事实性,而非本质必然性的偶然的现实化,相反,在为一切本质必然性及现实性奠基的意义上,超越论自我的绝对事实还是“原必然性”“原事实”。原事实自身“裂解”为世界之拥有、交互主体性、历史与神等诸原构件,这种多方展开的辐式结构乃原事实自身关涉的方式,一切本质必然性都蕴含其中。原事实先行于本质与实存、可能性与现实性等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因而同时也构成了超越论现象学的边界。这种形而上学仍然得名现象学形而上学,是因为原事实唯有方法论地奠基于现象学的直观明见性才得以被建构。  相似文献   
659.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660.
潘萍 《江海学刊》2023,(1):182-190
官员特权与限制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行政终身问责制发生、演变的内在线索。在沿袭和发展唐代去官原免规制的基础上,宋代通过诏敕等重点发展完善了以去官不原为核心的行政终身问责制。去官不原制度定型于熙宁变法时期,元祐更化时期关于其存废虽有所争论,但因其符合提高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集权化的需要,整体呈持续发展趋势。去官不原制度适用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维护百姓切身利益、促进司法公正的作用。去官不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行政终身问责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集权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