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30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挖掘、彰显空间的社会性及其对人的价值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空间与社会权力的关系,指出空间是政治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矛盾与斗争,是空间政治的主要内涵。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有列斐伏尔、福柯、哈维、沃勒斯坦等。他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发现,空间既可以是压迫的工具,也可以是反抗的工具。  相似文献   
92.
《后土夫人》(《韦安道》)和《华岳神女》两篇人神婚小说中的女神,前者是皇地祇,后者属女山神。文章试从神话文学角度,发掘篇中的神话元素,以强化对文本的分析。并从高姿态神婚、补偿型婚姻和反抗巫术三点切入,探讨这两篇小说所反映的婚恋问题和呈现的心理。《后土夫人》和《华岳神女》两篇小说,都呈现高姿态神婚:后土夫人作为皇神祇,地位崇高,《华岳神女》中的华岳三公主,亦具威势。两篇人神婚小说,都涉及神女婚恋是否自择的问题。两位神女亦利用神能,扮演"补偿者"角色,对"欠缺者":两位功名未遂的男主角,作出仕宦、财富等补偿。此外,两篇小说同具反抗巫术(antipathy m agic),法师以符箓法术"反抗"被视为"异类"的神女,呈现人对"异类"既亲且畏复杂而吊诡的情绪。  相似文献   
9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94.
赵杰 《老人世界》2011,(3):39-39
武松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他绰号行者,勇猛刚烈,曾在景阳冈打虎,显示英雄本色。后遭恶势力迫害,他进行勇敢顽强的反抗斗争,并参加梁山起义军。  相似文献   
95.
西方的成长小说主要是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他们的各种遭遇,并通过巨大的精神危机长大成人的故事。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以通过儿童的声音来了解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真实的儿童形象——探索、反抗、逃避、绝望。  相似文献   
96.
“咕咕——” 第n次勒紧裤腰带,肚子却仍在不停的反抗。脑袋里一片空白,仿佛失去了思考。无奈,我只得宣布反抗无效。我开始埋怨所谓的革命者——勒紧了裤腰带,难道就不饿了吗?!  相似文献   
97.
历史的偶然性让加缪和萨特出生于同一时代,而历史的必然性又使两个人经历相似,对于当时社会都感同深受,做出过积极热烈地响应,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有看似相同的立场,然而却不尽相同,尤其在生存哲学中所表现的态度、遵循的行动准则以及与之所产生的结果体验,都值得让我们仔细品味与细加斟酌。  相似文献   
98.
2001年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后殖民作家、V.S.奈保尔是“英国移民文学的三雄”之一,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题”的重复,而其中重复最多的一个主题是“模仿”。在一些后殖民理论家,如霍米·巴巴看来,体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状态是模仿;模仿指的是当地人对于殖民者的一种效仿,但是这种效仿却并不完全一致。它内含嘲弄和变形,殖民话语因此变得面目不清;模仿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于殖民话语的尊重,但在实践上却戏弄了殖民者的自恋和权威。巴巴认为模仿只是一种伪装。而不是和谐;它通过部分重复、部分颠覆的混杂,威胁了殖民主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
警觉是鲁迅文化自觉的重要层面,无论是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国民性,还是论启蒙主义、谈论建设中国的新文化,鲁迅都流露出深刻的警觉性特点——既能深入问题,又能时刻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  相似文献   
100.
李萍 《学术交流》2008,(2):169-171
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绝望>是具有双重解读快感或"套嵌结构"的文本,主人公赫尔曼面对菲利克斯时化陌生为熟悉的认同感,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镜像的再现出了问题.二是二人偶遇的一瞬间,赫尔曼就生出复制自己的冲动.这是后现代社会增殖、膨胀文化形态的隐喻.<绝望>有意强化陈述主体,在主人公行动过程中,叙事主体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让读者时时关注叙述方式本身,使读者无法像阅读福尔摩斯或<罪与罚>等传统探案或心理小说那样专注于案情和人物.读者的期待视野一再被延迟,只在初读的好奇心获得满足后的重读时,其精妙不确定的含义才会无穷地浮出水面.<绝望>没有破坏句法层的规则,文本的双视套嵌结构也并未完全超越"封闭体"模式,没有打破人物、情节的连续性,只在语义层释放了意义的多元性,使其蔓延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