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3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258篇
劳动科学   28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957篇
理论方法论   179篇
综合类   1950篇
社会学   142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矇胧诗"群,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由于"后朦胧诗"群的驳杂与庞大,学术界对这一诗群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有限的、在当时由于发表鲜明"反叛"宣言的那几个派别上面,从而忽略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多元性,结果造成了历史性的误读。这一误读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后朦胧诗"群看作是一个反文化、反传统的诗歌群体和对它们语言革新的不认可。  相似文献   
42.
本文对反现代化思潮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概括 ,在指出了该思潮局限性的基础上 ,重点阐述了其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3.
文学他化论——关于文学的三悖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文学蜕变,文学消亡.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诸如文学潜移,文学辟合,文学默化.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处于三悖论征候群中的文学他化问题.它们是文学思想的悖论式推理,文学自身的悖论性生发.文学跨界的悖论化去留.  相似文献   
44.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45.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与反文化、大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在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时,有必要结合当代亚文化现象,对亚文化、大众文化、反文化这三个概念进行甄别,发掘其历史性及其特质,作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46.
尤索林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刻意描写的人物,他是“黑色幽默”文学艺术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嘲笑死亡,但又对死亡充满恐惧。他怀疑和否定当局所宣传的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感,但他又有自己的追求。他敢于反抗当权的大人物,与他们的自私、贪婪、专横、残暴和毫无信义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使自己在“反英雄”的过程中变成一个真正值得称颂的英雄。作者通过尤索林死里逃生的斗争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荒谬,反映了当时人民反战的心声,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47.
略论刘文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李殿元刘文辉是一位四川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从1926年起,他先后任过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军军长、四川省主席和川康边防总指挥、西康省主席、国民党中央委员兼西康省党部主任、川康绥署副主任等职,1949年12月起义后,又任过西南...  相似文献   
48.
关于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研究大都避开其实践的错误及产生的后果,即使论及也是一笔带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为尊者讳的痕迹,其宣传效应也易使干部群众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中的正确与错误成分难以区分,甚至对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产生某种程度的怀恋,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都没有错误。本文全面、冷静、客观地对毛泽东晚年反和平演变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历史分析,并在其理论与实践的失误中总结出教训。无疑,这个教训,也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9.
《市民》2006,(4):12-12
英吉拉·甘地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伟大程度和道德进步的标准可以用如何对待动物来衡量!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更是富有道德、勇气和责任感的社会。当生命被践踏,我们拿什么说社会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50.
针对我国商标反淡化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的方法、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商标反淡化法律保护制度的建构。考察了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商标淡化理论,在阐述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危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标反淡化立法保护的现状,探讨了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适宜对象、网络保护、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等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商标反淡化法律保护制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