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方圆 《东西南北》2010,(4):26-26
视剧中的和坤是清朝第一大贪官,贪腐、受贿、勒索百官。但如果你就此认为和坤的钱财都是不义之财,便大错特错了。殊不知,贪官和坤还是清朝有名的大商人,对,就是商鞅变法以来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和坤不仅做了最让人瞧不起的商人,还大张旗鼓,用现在的话说叫涉足各行业。  相似文献   
62.
《战争合唱团》是当代著名作家范小青在《大家》2021年第1期上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作者在自由状态下大胆尝试与创新的长篇新作.在艺术上,它突破了作者以往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杂糅进某些现代主义手法的写作特色,试图采用一种寓言体或者说玄幻体的描写方法.在思想内容上,它在一种悬置、虚化的背景下深入地拷问人性,直面生活的本...  相似文献   
63.
大发展,大建设,需要大环境作保障。为转变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打造高效政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合肥于2006以"商鞅变法"的精神,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效能风暴。在这  相似文献   
64.
皇帝的救赎     
刘刚  李冬君 《领导文萃》2011,(19):68-71
康梁之流,本来是变法,偏要说改制,变法可以依靠皇帝权力,一说要改制,皇帝就靠不住了,因为皇帝权力都由体制赋予,若无体制支持,作为个体,皇帝哪有权力?变法是在体制内解决问题,而改制则针对体制本身,不是通过体制去解决问题.而是把体制当作要解决的问题。本来张之洞、翁同稣都是变法的支持者,一获悉康的改制意图,即与之划清界限,成为坚决反对者。  相似文献   
65.
春秋时代晋国历史中,从早中期积极进取、尚功好斗,到后期赵武、韩起、魏舒三人和平政策的转变,不仅改变了晋国的政治传统,而且对整个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儒家、道家的和平精神。  相似文献   
66.
荆公新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理论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荆公新学是北宋中期兴起的儒学学派.其发展可以划分为早期与后期两个理论特点非常鲜明的阶段.早期新学围绕重振儒学纲常、挽救价值失落的主题,重视对性命道德之理的探求.后期新学的理论重心则在于为现实社会的改革提供思想指导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吴起变法别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确立了吴起变法的年限,或为十年,或为六年;论证了韩非所言:“楚不用吴起而削乱,泰行商君而富强”以及秦国攻灭了楚国,都不足以说明吴起变法失败。从而得出吴起变法成功的结论。  相似文献   
68.
简述了赖少其是中国画家中最值得重视的大师之一,当代中国画因赖少其的存在而骄傲的依据.剖析定居广州后赖少其的中国画"丙寅变法"三阶段的特点及历史意义.作为一个艺术家、学者,赖少其的生命已依附到那些卓尔不群的作品之中;作为一个绘画大师,赖少其的灵魂已铸刻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69.
概述了近百年来《万国公报》的研究状况,对研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如《万国公报》的性质、《万国公报》的西学传一以及《万国公报》的变法言化等作了论述,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万国公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0.
苏轼二题     
文章针对视苏轼为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代表人物”的传统观点,以及当今有人企图贬低苏轼学术地位这两个问题,论述了苏轼在为官与为文这两个方面所具有的崇高地位。文章为人们正确认识苏轼,尤其是正确认识苏轼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的根本原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