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略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进程中的"礼失求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失求野",是近代中国主张仿西变法的一种思维范式,具有相当普遍性和比较完整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它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并对这一进程产生了巨大作用,且至今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
60年一个甲子。当我们欢庆新中国60华诞的时候,无论回望还是愿景,2009必将成为又一个历史性的节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60年的历程,一条主线愈发清晰,那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尽管历经了无数次迂回曲折、跌宕起伏,但追寻现代化之梦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这个梦的源头可追溯到169年前。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抗争与探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目标的指向就是希望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捷径,获得走向现代世界的“入场券”。  相似文献   
73.
科举与学校     
按照宋朝开国初期延续的唐朝的制度,科举主要是考诗赋和经义,加上策论,但基本以诗赋和经义为主。到了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这个制度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按照王安石的看法,以诗赋和经义进身的人都是没用的腐儒,  相似文献   
74.
马腾 《晋阳学刊》2015,(3):9-15
李悝又称李克,学于儒门子夏氏,相魏变法而为三晋法家之先驱.史书中悝、克分列儒法,曾引致学术史上考辨观点的游移,其实正反映李悝思想在“由儒入法”谱系中的承前启后意义.首先,李悝谨持儒门贤德政治观点,崇尚士人“为君王师”,提倡君主“举贤以德”;其次,李悝自创制度公平理念,从身份地位、财产多寡、智识水平之差异来诠释社会矛盾,主张政府主导资源再分配,“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射的决狱”的变法举措均是这一理念的法制观照.再次,李悝揭示极端贫富分化才是社会失范的根源,对重刑治国保持警惕,成为后世学说与法令的重要话语.最后,李悝撰《法经》,成为商鞅变法的范本,也因其儒门涌源而被奉为中华法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75.
钱伟 《经营管理者》2009,(17):139-139
20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也给秦及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将中国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同样,在三农问题上,无论是现状还是政策导向,我们仍能发现一些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子,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彻底清除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76.
孔见 《中华魂》2013,(19):62-62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以改革时弊、推行新政著称,曾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时宋朝建国百年已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外有辽、夏的军事威胁,内因豪强兼并,朝廷冗官、冗兵、冗费泛滥成灾,社会矛盾尖锐,形成兵弱、民困、国衰之势。及至神宗赵顼即位,此人好学求治,立志革新,遂重用博学多才、锐志进取的王安石为相。王安石任地方官多年,积累了治政理财的经验,对社会状况也比较了解。  相似文献   
77.
拉马五世改革和光绪帝变法都是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情况下,旨在经过改革,摆脱被侵略,走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政治运动.都是由封建帝王领导,自上而下地对社会体制和社会制度进行改革.由于改革的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改革领导集团力量及改革政策策略和方针的根本不同,致使改革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的变法运动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在长达数百年的不断变法中,每当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同时进行时,就会取得全面成功;相反,如果只有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在政治改革方面裹足不前,其改革成效必然是暂时的和有限的,有时还会引起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要想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这将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提供一种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9.
正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而且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相似文献   
80.
《东西南北》2014,(4):31-31
身份证并非现代所独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商鞅变法时,秦国推出了照身帖,以验证秦人的身份,防止间谍入侵。所谓照身帖,就是一种经过打磨的竹块,上面刻着持有人的相关信息,诸如头像和籍贯等,跟我们今天使用的身份证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