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7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管理学   374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220篇
人才学   10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198篇
理论方法论   402篇
综合类   4754篇
社会学   620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75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650篇
  2011年   740篇
  2010年   713篇
  2009年   586篇
  2008年   722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当代加拿大女性文学巨匠,她的小说《潜水鸟》生动地塑造了印第安梅帝女孩皮格特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皮格特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来说明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的叙事声音在文中所起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发酵的声音     
董改正 《社区》2014,(29):34-34
深秋的埃尔特维勒,玫瑰已经开过。空气依然芳香,这个美名“玫瑰”的德国小镇,用馨香、恬静、干净,洗涤着每一个到访客人的心灵。当然,这个时候客人并不多。接待员弗兰克告诉我,要是六月份来,第一个周日就是埃尔特维勒的玫瑰日,六月中是草莓节,七月份还有香槟节,那时候非常热闹。  相似文献   
993.
在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洪流中,以农民进城为叙事架构的贾平凹的《高兴》也被视作底层叙事的重要收获。不过,从小说对主人公刘高兴进城原因的超然选择到拾荒者和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设定;从以拯救为目的的故事原动力到对城乡关系裂隙的缝合,都显示出贾平凹超越性的价值寻索和审美诉求。尽管故事最终以五富的死亡为终结,但毫无疑问《高兴》已经与底层叙事纯粹的苦难展示、悲情控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994.
随着后现代史学的发展,传统历史学"宏大叙事"方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史学研究"微观化"渐成大势,却导致断裂历史的"碎片化"现象滋长,引起学界争议不断。文章通过探索后现代史学思潮影响下"宏大叙事"危机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后现代史学"微观化"研究视角的发生发展,梳理史学"碎片化"现象和方家论争,希冀运用后现代史学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避免由于割裂历史导致难以对历史进行重建和复原,推动史学研究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95.
张波 《南都学坛》2014,(2):60-62
李玉的电影作品体现了对女性生存状态及命运的持续关注,又凸显了在交流沟通中重建两性美好关系的渴望。从早期电影中对两性冲突与女性反抗姿态的充分展示,到依托宗教精神抚慰而实现的两性和谐,其电影叙事层面不遗余力地剖解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焦虑与渴望。一方面,女性视角成为主要的切入向度,女性被勾勒为兼具痛苦与坚韧品质的群体。另一方面,对两性关系的反思涵容了对男权社会、身体欲望甚至女性自身的诘问,由此又体现出在情感伦理层面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996.
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自发表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评论界的不断好评。迄今为止,学界尚未从叙事空间角度对该作品所建构的独特空间艺术进行探讨。从叙事空间角度探讨《菊花》中围绕主人公伊莉莎所建构的社会的、地理的和心理的三重空间,揭示出主人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的、身份的和心理的压抑状态。  相似文献   
997.
中国早期文献记载了在历史上存在过的"老人自死习俗"的各种形式,但已失去了解释性。一些老人自死习俗在汉代之后的文献中始终被置于道德批判的视角下,另一些经过象征性仪式与文化解释的改变而得以在官方与民间同时延续下来;在民间历史中则不同程度保留着有关习俗与解释性传说;无论在古代文献还是民间叙事中,这些事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性早已被割裂、打碎,甚至遗忘;借助经典人类学理论,针对文献记载和现实遗存,理清其演变的规律,还原其共同的文化本质,建立起内在的统一的解释,可导致对历史文献和现实认知两个层面的民族记忆的重新认识和改写。  相似文献   
998.
儿童文学作品的叙事交际具有不对称性,成人作者处处代表着儿童读者。译者作为叙述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声音比其他文学领域的译者声音更为显现。通过对《夏洛的网》三译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儿童文学译者会依据自己对目的语儿童读者形象的假设、自身的偏好、源语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制约规范和翻译传统的设想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展示自己的声音。由于译者自身的差异,不同译本都会留下特有的译者声音特点。  相似文献   
999.
人性法则、道德法则与阶级法则是现代文学普遍遵守的叙事法则。叙事法则的复杂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艰难地探索文学创新和以文学改造国民灵魂的勇气和使命感。而选择的无主体特性,使现代文学不仅难以理性地整合中西文化,而且也失去了建构统一的,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叙事范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在现代文学中,民俗叙事和家园意识是作家们通常表现的两个重要主题,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旨归。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等人,直到2、30年代的废名、沈从文和老舍等人,他们都钟情于对民俗的叙写,以此来寄托他们深厚沉实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