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8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136篇
管理学   99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232篇
人才学   7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176篇
理论方法论   437篇
综合类   7369篇
社会学   36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93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718篇
  2013年   633篇
  2012年   761篇
  2011年   843篇
  2010年   841篇
  2009年   815篇
  2008年   949篇
  2007年   733篇
  2006年   650篇
  2005年   582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384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论后殖民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殖民译论着重关注的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本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本文试图以译者主体性这一重要的能动因素为切入点,着重剖析处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译者如何采用异化与归化等翻译策略影响译入语主流文学、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阐明后殖民学者引入的"杂合化"概念正是综合这两种策略、包容异质文化的折衷手段,以期揭示译者主体性在"后殖民语境的竞技场与试验场"的彰显作用.  相似文献   
52.
“革命文学”之所以在1920年代后期广为流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采用了为广大读者熟悉并喜爱的艺术手法,从而使其艺术素质隐含着一定的流行态势。“革命文学”的独特叙事方式,缩短了读者与作家及作品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而它在题材上呈现出的“故事类型”化特点,以及局部细节描写上的“套式”形态,都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此外,传统的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语言的简单易懂,又进一步促进了“革命文学”的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53.
莎士比亚作品译本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从民国文化转型时期文化界产生的三大趋势探讨莎士比亚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认为此现象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传统下层文化地位大幅度提升及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三大趋势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巴赫金对话理论探讨莎士比亚作品译本的接受状况有利于人们对其进行历史与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54.
昭君故事的史传书写、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构成了昭君故事的“历史叙事”。马致远创作《汉宫秋》的时候,对“历史叙事”有吸收,有改造,作了大胆的超越。但他的超越不是随意的,而是从现实的时代要求出发,抓住古与今的契合点,使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成为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这一改编的成功给现今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5.
菲律宾洪水神话异文的具体情节不尽相同,但其隐含的基本叙事结构却是共同的,都可以划分为开端、中介、结尾三个发展阶段,于是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情节结构纲目来归纳各异文中的情节发展。它们在宏观叙事结构上具有“蜕变型”的统一范式,意味着由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蜕变。  相似文献   
56.
语境是语义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以丰富的例句从以下四个方面:使语言中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获得明确的单一性;影响语义的感情色彩;语义的语体色彩及填补或丰富语言本身的意义探讨了语境对语义的作用,旨在唤起读者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择取语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7.
鲁迅小说诗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诗学以历史的精神向度为焦点,依照别具一格的时空意识,采用一种充满真实感的、立体化的叙事策略,建构了一个体现历史演进的精神向度的世界模式。  相似文献   
58.
<伊利亚特>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壮丽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荷马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自然物象和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人情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些特点及其较强的叙事功能,史诗明喻遂成为一种优美的语用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史诗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59.
"银箫生与梵玲的系列情感故事",是<紫罗兰>自创刊以来刊登的系列连载小说,整部作品以"自叙传"的手法展开,充满了抒情伤感的末世情调.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自叙传"创作,在读者中颇有市场.但是"银箫生、梵玲故事"的抒情自叙传,与新文学"自叙传"貌合神离,本质上完全不同.如果说,新文学"自叙传"以种种反社会的行为体现出对现代性追求的话,那么,"银箫生、梵玲故事"的抒情自叙传,却是通过叨絮的伦理诉求,建立起顽固的封建樊篱,以企达到反现代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
两极交汇的张力——论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晓英 《唐都学刊》2006,22(6):99-103
中国第六代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呈现为诗意而又残酷、纪实而又魔幻、客观而又热情的两极交汇,这种撕裂感和矛盾性根源于第六代电影人自身文化定位的两难,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紧张和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