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55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争论的背后——《在悬崖上》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悬崖上》发表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从争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一时代人们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本文先对这些争论做了一个整体回顾和简要的评价,然后重点从文本入手来探讨了争论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的看法。这篇小说虽然写出了那一时代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波折,写出了个体丰富的内心体验,展示出了情感与道德、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这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丰富和补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篇小说仍然是以主流话语作为主要思想的文本,没有摆脱当时的意识形态的限制。  相似文献   
52.
并非像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米调>这部小说是在肯定"知青理想".小说通过记述者记述叙述者所叙述故事的方式,拉开了记述者与叙述者不同的价值立场,让读者去思考、分析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知青理想".因此,小说不仅没有赞扬"知青理想",恰恰相反,它是在认真批判和反思"知青理想".  相似文献   
53.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它荒诞、离奇,充满巧合又引人深思。作者巧妙借助"叙述者"和"聚焦者"的多重变化,在"事先张扬"上下足工夫,试图还原一场本可以不发生的"凶杀案"。冷静、持重、克制的笔端下是作者对于个体命运无奈与孤独的感慨,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深思,以及对民族落后、保守的阴暗面的审视。  相似文献   
54.
叙述者在一部叙述作品中的职能,按照热奈特的划分有叙述职能,组织管理职能,交流职能、证实或证明职能。思想职能。形式干预和评论干预也是叙述者的重要职能之一。形式干预多半是一些比较敏感、讽刺的作品。评论干预则通常会把叙述者的价值观表达出来,它能加深叙述作品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55.
废名的小说侧重叙述,他对小说叙事距离的控制在情感上、思想上、智力上、审美上展示了暗合、实证、间离、侵扰等叙事审美效果,实现了小说的诗性建构,体现了作者"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而在渲染这故事的手法"的创作观,展示了其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56.
近代不少作家尝试摆脱传统的说书人叙事,采用新颖的第一人称叙事.在实践过程中作家在新技巧的诱惑、读者的潜在需要与传统叙事范式和观念阃徘徊纠缠.这些并不成功的实践折射了中图文学转型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57.
本文运用修辞性叙事理论解读澳大利亚作家亨利·劳森的作品《赶牲畜人的妻子》。从叙述者想达到的目的,希望被认同的价值观两个方面入手,由叙事之内到叙事之外,把读者对故事的反应和对叙述者的反应结合起来全面动态地解读文本,以期使文本的文学意义得到更大的彰显。  相似文献   
58.
田淑晶 《理论界》2014,(6):119-121
弗洛伊德提出个体心理过程服从两种基本倾向: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两种原则存在于个体的生存结构中,决定着生命的方向和生存的方式。孙犁的《铁木前传》展示了服从不同心理原则的个体的生存境遇。关于女性和童年的叙述中隐匿着叙述者关于生存原则选择的含混价值观和矛盾的情感态度,而这似乎是人类之于由生存原则选择引发的生存困境的典型立场之一。  相似文献   
59.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与作者相等同;同时,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以及人物又往往与作者有着某种关联,有可能通过它们出现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形成为独特的艺术虚构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小说中作者与作品、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自身的关系,以及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修辞意味,作品中实现作者自我虚构的不同表现等。  相似文献   
60.
反讽是一个二项对立结构,在戏剧性反讽的作品中有一个二项对立序列。戏剧性反讽的主要审美机制有:不可靠的叙述者/人物、审美距离的变化以及读者的接受。这三种审美机制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获得极大的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