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29篇
  免费   715篇
  国内免费   179篇
管理学   2646篇
劳动科学   101篇
民族学   1386篇
人才学   636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9075篇
理论方法论   1666篇
综合类   14706篇
社会学   2214篇
统计学   335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557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500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600篇
  2015年   831篇
  2014年   2052篇
  2013年   1721篇
  2012年   2014篇
  2011年   2453篇
  2010年   2316篇
  2009年   2363篇
  2008年   3205篇
  2007年   2312篇
  2006年   1706篇
  2005年   1601篇
  2004年   1264篇
  2003年   1102篇
  2002年   1105篇
  2001年   1051篇
  2000年   770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等理论观点,使历史的创造问题第一次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列宁初步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2.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把客观的道德需要 ,转化成一种稳定的内部驱动力 ,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可以促使青少年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评判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激发起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这是我们今天青少年德育中大有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一、历史教育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了社会伦理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道德追求的多样性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少数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状态 :人生无目标 ;生活无所谓 ;学…  相似文献   
33.
首先要作两点说明:一是副标题中的"览"字,是说我尚未对这部若译成汉语至少有350万字的历史巨著从头到尾地读过,而只是浏览了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二是书话与书评之间有些区别,因为常有朋友问,你怎么不写书评.书评有一定的模式,必须将一本书从作者、内容、背景、意义以及不足等讲清说透,对此,自己感到力不从心,对这种有模式的东西并不太喜欢.书话则不然,它可以漫谈,较随意,可以写些不太重要或看似不太重要的边角.如能小中见大,再好不过,等而下之,能讲出一点不为人所知,或至少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事,也就能够交待.  相似文献   
34.
本文简述了英美两国把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FL)的历史,并就英美两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对于TEFL的贡献作了较详尽的描述。本文还谈及英美两国TEFL的历史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在TEFL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5.
本文认为,文学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是有区别的。文学人民性的原本意义是文学艺术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其涵盖面是有限度的。通过扩大人民性中“人民”的范围以扩大文学人民性的涵盖面的作法难以行得通。对古代文学的评论中应区分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并坚持人民性的原本意义,不可用人民性代替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36.
历史学家借助历史范畴或概念整理 ,编排和解释历史事件。“现代性”概念是 2 0世纪历史编纂学的核心范畴 ,它指出了大多数国家 2 0世纪历史发展的目的。本文讨论了“现代性”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的特征的内涵及其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文学接受理论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的接受理论在探求文学文本意义上有着两种决然相反的思路一是对作者之本意的执着的探求,一是对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张扬,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由此提出了建立当代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理论构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适当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成果,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具有较大包容性与科学性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即注重历史视野与美学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38.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到<伍子胥变文>,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兼及其他文献,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39.
以《荷塘月色》的英译文对原文中单个词语的翻译为例,阐释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美学思想: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原文的意思、原文的历史文化;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精通原文的精神内涵,精通原语和译语的历史文化才能译出千古传诵的译文。  相似文献   
40.
刘晓航 《中南论坛》2006,1(1):41-45
十九世纪有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的中俄茶叶商道,中俄茶叶之路的繁荣曾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运输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它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中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汇点。1999年俄罗斯已开辟了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由于对这条国际商道经济与历史文化意义的认识,这条旅行线尚未延伸到我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相关地区应该统一认识,整合资源,回归历史,打违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推动21世纪中俄文化交流和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