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古籍目录著作,不仅在目录学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篇章,而且在中国学术批评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价值。它在开展史学批评过程中凸显出多种史学方法,既从不同侧面详细而绵密考证了历史事实,又诠释了史学思想方面的不少见解和主张,对正确解读和认知史学典籍和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标志着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32.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越 《学术研究》2001,(12):12-18
进化史观的传入和唯物史观的指导,直接影响到了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将西方学理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而成的"科学方法"的提倡,使20世纪前半期历史考证方法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方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后半期对史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传统上认为,心理史学方法作为一种"唯心"的研究模式,与作为史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唯物史观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本文通过梳理心理史学方法学理发展过程,并从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物质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认为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唯物史观需要用心理史学方法来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史学方法需借助唯物史观来解决自身的缺陷。二者相互结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4.
历史人物在其一生的发展变化中,从此性态发展变化到彼性态,从“此样”发展变化到“彼样”,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过渡模糊,性态、类属“亦此亦彼”,思想、意识、心理、性格均呈现出极大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35.
36.
企业史学是20世纪美国新史学的重要分支。钱德勒是新企业史学的代表人物。近50年来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学者对其企业史方法都进行过研究和讨论。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西方学者关于钱德勒史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进行述评,并指出了国内关于钱德勒企业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可以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37.
逻辑学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学东渐内容之一.梁启超的史学研究受到逻辑东渐的影响,具体涉及史学观念、史学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史学研究领域之择取等不同方面.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方面反思、接受西方的逻辑知识和逻辑观念,体现了梁启超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切思考和积极探索.对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则是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革新,它为探索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8.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浯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二,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辨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9.
李达对史学方法史学方法论高度重视,并特别强调在研究中国历史时科学方法是极为重要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不同的性质、作用、范围,李达的史学方法包括了普遍的史学方法和具体的史学方法两个层次.普遍的史学方法有:“掌握住科学的阶级观点理解阶级社会史”和“必须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社会形态”.具体的史学方法有:自觉地比较中西历史文化,“必须对事物作具体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联结”考察历史,重视“统计”方法,“哲、史、政、文、教诸方面相互配合”的多学科方法.这些多样的方法广泛地运用在李达的具体史学研究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0.
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荣祖 《文史哲》2004,(1):20-29
现代学者大都将梁启超的史学以欧战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期,认为无论在史观与方法上,前后两期绝异。梁启超前期提倡进化史观、启蒙精神以及科学的史学,而后期则放弃进化史观,转而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为了检视梁氏史学是否可以绝然划分为前后两期,我们有必要参照中外学子的研究成果,并按梁氏原著,观察现代史学走向,深入探讨梁氏史学的本质、意义及其转变。其实,欧战对梁氏的影响并不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悲观,他的史学思想固然有所改变,但也有持续。晚年他因寄身学院,有更多时间从事读书与写作,史学知识与日俱增,后期可以说是前期的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史学的拓荒者,主要贡献有二:其一,引进西方的史学概念与方法;其二,凭所知之西方史学知识批判与评论中国传统史学,促使中国史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