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7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439篇
劳动科学   46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3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842篇
理论方法论   335篇
综合类   3041篇
社会学   200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478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420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第一审刑事判决书与第一审民事、行政判决书在尾部交待上诉权的程式化语句中存在着差异 ,两种表达各有优劣 ,为此建议改进其中不科学之处 ,使司法文书格式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2.
也谈"错案追究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错案追究制自运行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其所具有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其积极效应的一面.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错案追究制产生的影响,并对错案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倡导错案追究制应让位于全面的司法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司法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明祥在《清华法学》2007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案件,行为人拾得他人信用卡及密码、或者猜出密码后,在ATM机上取走了大量现金。对这种行为应如何定性,目前存在较大争议。作者认为,用拾得的他人信用卡在ATM机上取走大量现金的行为,既不能定盗窃罪,也不能定侵占罪,而应该定信用卡诈骗罪。以“机器不可能被骗”作为否定信用卡诈骗罪成立的理由不可靠。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如同拾得他人的钥匙后用钥匙开门取走财物的观点,不符合客观事实。拾得信用卡并不等于拾得了信用卡上记载的现金,而信用卡本身也不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无权代理人签章的行为,应不属伪造票据之行为,无权代理人签章后骗取他人财物的,如果成立犯罪,并不构成票据诈骗罪,而有可能成立普通诈骗罪或者其他相关犯罪.无权代行人签章一般情况下应构成票据伪造.如果行为人以此来骗取他人财物的,有可能构成伪造型票据诈骗罪或者冒用型票据诈骗罪.行为人非法补记空白支票非法取得财物后据为己有的,对于非票据权利的代填人而言,要么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要么构成侵占或贪污罪;对于票据权利的代填人而言,代填人应构成盗窃罪.行为人非法补记空白支票骗取他人财物的,对于非票据权利的代填人而言,应区分情况分别构成票据诈骗罪或普通诈骗罪;对于票据权利的代填人而言,其不可能构成票据诈骗罪而可能成立普通诈骗罪.行为人盗窃支票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应以直接侵害法益行为性质和行为阻却、中断说为主要基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意识等方面均严重依赖道德,形成了中华法系独具特色的"伦理刑法".而从中国古代刑事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无讼"的刑法价值追求角度,都体现出儒家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司法独立"是西方近代宪政的基础,对于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有着重要意义.晚清法制变革中,"司法独立"原则逐步为先进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所认识和接纳.随着清末"新政"的展开、"预备立宪"的推进,"司法独立"成为了引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近代转型的基本理念,其内容为清末新制定的宪法、诉讼法等新式法律所确认.  相似文献   
17.
司法领域里的腐败危害严重。产生司法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 ,主要表现在司法权地方化、行政化 ,地方人大、地方党委监督和领导的畸形化 ,司法的非专业化等。遏制司法腐败 ,应结合我国国情 ,分阶段地进行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法院的调查权与公民的通信自由权和秘密权之间究竟何者优先的问题,司法实践部门和法学界争议颇大。徐澜波和陈红的两篇文章就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此一并刊发,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法律之治,法律之治是以司法活动为中心而展开的,没有完善的司法就没有良好的法治。司法活动的主体实际上是法律共同体,司法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是否能够建构中国的法律共同体并使之成为司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国情决定法律共同体建构的中坚力量是法学家,司法改革应使法学家阶层成为法治的中心。司法改革为法律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罗伊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罗伊案"引发的堕胎权之争,在美国的政界、司法界和社会各个层面掀起了轩然大波."罗伊案"和此前的"布朗案"推动了美国司法复审制度的建设进程;围绕堕胎权的问题,衍生了选择权利派和生命权利派的对抗:由对选择权和生命权的认可,加剧了美国上个世纪末的政治分野;通过"罗伊案"的推动,美国妇女运动超越了对"性自由"、男女平等等权利的诉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延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