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本文通过对“神韵”概念的解读,试图把握它在古典美学范畴中的特定内涵,揭示它在古代诗论中所传达的信息。从司空图、严沦浪到王渔洋,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人生理想的追求中,都能看到“神韵”的痕迹,了解“神韵”与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不同时代诗论者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体现对生命本体的珍视与热爱。  相似文献   
72.
世纪回眸:司空图及《二十四诗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的《诗品》研究以1949年和1979年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近年对其作者的论争引起广泛注目;关于《诗品》的属性,本世纪主要有风格论、意境说、诗的哲学说、审美图式说等;整体看来,研究还有待深化、旁通与据实  相似文献   
73.
宣英 《学术交流》2015,(2):186-191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先河地从系统的角度以"以诗论诗"的方式对古代诗歌进行了风格层面上的分类。但是,在这种分类的背后,隐藏着文体选择、内容关注、审美价值及取向上的诸多问题,并形成了《二十四诗品》自身的二律背反。对《二十四诗品》中表现的问题进行重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在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4.
《诗品》“纤秾”包含“纤”、“秾”两端,但《纤秾》一品行文并未明确这两端的意义。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无名氏《唐司空图诗品详注》对“纤秾”的解释并不到位,而日本学者太田兵三郎则注意到了“纤”、“秾”的分别。  相似文献   
75.
政局的动荡,仕途的险恶,使诗人从理想跌回现实。晚年司空图放弃了仕途,回到家乡王官谷,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保全了名节。考证这段时间司空图的生活,对研究诗人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历来是文艺美学界的一道“谜”式难题。人们众说纷纭,见解各异:或云风格,或云意境,或云韵味,或云诗哲学,或云诗创作心理学,等等。本文认为,将它看作是一部研究意境的美学专著,是大致不错的。司空图的贡献是第一次建构了意境形态论体系,即意境结构形态论、意境风格形态论和意境韵味形态论。这是一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77.
高迎刚 《江淮论坛》2006,(3):156-160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以诗歌形式呈现出来的诗歌理论著作。其“诗化”的批评方式不仅体现在其外在形式的诗歌化,更体现在其理论文本内在批评理路的诗歌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史家大多从西化的理论模式出发,以西方的理论框架来理解《二十四诗品》,其实恰好掩盖了其批评模式的“诗化”色彩。而通过彰显《二十四诗品》批评模式的“诗性”特征,则可以揭示出这种批评模式在推动我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积极对话方面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8.
周甲辰 《兰州学刊》2006,(7):67-69,72
司空图“味外之旨”说所涉及的不是诗歌意境的特点,不是读者再创造的问题,不是反常合道的艺术手法,更不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从唐代的整体文化背景和诗歌理论发展的脉络出发,从司空图生平和思想的实际出发,从“味外之旨”诞生的具体语境出发来分析,“味外之旨”中的“旨”就是道,“味外之旨”也就是味外之道。它体现了司空图融道入味,结合滋味说与明道说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9.
论司空图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空图作为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主张“诗贯六义”.提出“全美为工”,并以这种理论来指导创作实践,故其诗歌创作从整体上看是以醇厚、雅正为基调的.被苏轼评价为“犹有承平之遗风”。他善于在诗中调剂自己的情绪,所以他的诗中没有流露出太多的锋芒,太多的哀怨,这样的心态投射于其诗歌创作当中便呈现出一种沉静、从容、浑厚的风格,呈现出一些有别于那个时代整体风貌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0.
苏轼说“唐末司空图……盖息列其诗之有得于字之表二十四韵。”元好问说“《诗评》《诗品》《诗说》《诗式》亦不可胜读。”据此可证,苏氏、元氏读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揭斯“唐末司空图教人学诗”云云,亦多侧面表明揭氏读过《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