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慎到的学术思想是从春秋末、战国初的学说林立走向战国末期思想大融合的中间环节之一.其学说以"尊君"、"贵势"、"尚法"为主要内容.人之"自为好利",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的至治、至安是其理论的终极目标.与商、韩一派法家不同是,慎到的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表现出道、儒、法的初步融合.  相似文献   
162.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系统阐述了君主统治术理论,其目的证明手段正确的权术思想后来被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数百年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包含了马基雅维里主义的非道德政治观,既具历史进步性,又有消极因素;马基雅维里主义本身一方面应受到批判,另一方面也应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看问题。  相似文献   
163.
一、荀子倡导社会公平正义 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有多处体现. 1.荀子希望君主能主持国家的公平正义.荀子深知,在君主统治的政治体制下,一个好的君主是政治清明、民众安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4.
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其法律顾问、美国学者古德诺写了一篇名噪一时的备忘录———《共和与君主论》。因文中有"然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之语,遂被筹安会杨度等人借为己用,作为鼓吹君主立宪的主要依据,古氏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骂名。对于这一问题,当时就曾引起众多评论,各家褒贬不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并展开了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同时提出几点新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6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的主导性特点并非如某些学者说的是"王权主义"或"君权至上"。"王权主义"或"君权至上"其实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现实政治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总体的表象特点。"专制主义"或者说崇"一"尚"独",才是其价值的主导性特点。这个主导性特点在政治权威的归属上表现为崇"一"贬"多",在政治权力的运行方面表现为好"专"恶"分",在治国举措的偏好上表现为存"同"去"异",在政治统治的原则方面表现为求"中"防"偏"。  相似文献   
166.
论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作耀 《文史哲》2002,(2):55-60
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为人和政治、军事才能皆不足称,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人物,一位平庸君主。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用人尚贤,但不明于察,不善罗致、使用、培养人才;尚儒,但不喜读书,思想和政治上均无建树;峻刑苛法,但执法随意;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三国鼎立,蜀汉先亡,刘备、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7.
本文据《竹书》的君主纪年研究了殷纣四征夷方的史事:第一次是在纣王4年(公元前1099年),《竹书》、《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皆有记载;第二次是在纣王10年(公元前1093年),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里的"正人方历程"就是此次的甲骨卜辞;第三次是在纣王15年(公元前1088年),以《三代》11.34.1的青铜铭文为据;第四次是在纣王21年(公元前1082年),郭沫若的《卜辞通纂》有此次甲骨卜辞。  相似文献   
168.
先秦秦汉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上天和所谓代表上天的君主的作用产生了质疑,而对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视.他们或者认为既要尊天,又要保民;或者认为天事和人事互不干预;或者认为君主的地位是有民众决定的;或者认为天意就是民意,以此约束君主的行为.这些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9.
170.
马基雅维里与佛罗伦萨(意大利)政治命运的沉浮、中世纪末期的政治社会现实以及"人文主义"的思想复兴是《君主论》诞生的宏大政治文化背景,也是"新君主"形象建构的根源。在这一"无情""残酷"的时代背景中,马基雅维里的"新君主"形象凝聚的是他深刻的政治思想,远大的政治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