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自晚周以至于宋明,"尊君论"与"民本论"可谓并蒂而生,彼此颉颃又互为补充,构成宗法皇权文化的左右两翼,民本论既对尊君论有所制约,然又未能脱出对尊君论的依附;时至近古—近代边际,新民本论逐渐扬弃尊君论,成为迈向民主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42.
中华民族传统的崇拜大、雄壮的审美意识在汉代君臣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推崇到极至.以"大"为美,作为汉代帝王与文士们共同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互动,贯穿着汉大赋创作的内外表里和创作之始终,规范着汉大赋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3.
44.
本文围绕"王权主义"的问题对刘泽华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加以扼要评析.刘泽华先生深切关注与中国思想、社会和历史有关的宏观性问题,从批判和破除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出发;彰显和倡导史家自由思考和独立认识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论理念,如社会形态的"三分法"和历史阶段论、"阶级一共同体"综合分析方法、思想与社会互动的整体研究视角等,对"王权支配社会"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特点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王权主义"主旨所作的最富创见性的系统反思、全面清理和深刻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解析"国情"具有深远的重要的思想启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肖航 《船山学刊》2009,(4):21-24
王夫之政治哲学中,“钦”本义为“敬”,是君主最为核心的德目,“钦”的最重要对象为天命、民彝、善恶。“钦”贯穿了王夫之相对君主论、天命观、民本论、人性论等具有特色的政治思想.对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改变创新。实为其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46.
在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整体主义思想占有着重要地位,它们如何指导哲学家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这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立足于柏拉图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背景,考察各自整体主义产生的渊源,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为柏拉图和黑格尔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都尝试去构建各自的理想国,两者实现了历史的合拍。  相似文献   
47.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的政治权术论被后人总结为一句话:“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他告诫君主,只要是目的能够实现,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保证事业的成功才是君主的头等大事。这是一种迫于社会现实条件的不得已,目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富强。下面,笔者就遵循着此种思路对马基雅维里主义政治权术论的合理性进行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48.
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永始元年.文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启迪人们认识社会道德准则和言行规范,其教化作用与讽喻功能是<列女传>成书之根本原因.成帝荒淫、后妃逾礼是<列女传>成书的政治原因.刘向一生经历西汉宣、元、成帝三代君主,历尽仕途的波澜曲折,难有政治作为.他坎坷的人生际遇,直接促成了<列女传>产生.  相似文献   
49.
印象管理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它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属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交叉领域的范畴。印象管理的原始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里(MachiaVel- li,1469-1527)。他在《君主论》中写道:“一位君主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  相似文献   
50.
汉代学者所认定的稷下先生,是那一时代不同时间段里在齐国逗留过的一些二三流学者.严格来说,他们之中并没有纯粹的思想家,也没有把做学者、做思想家当作一回事.对于这些学者,单独研究其思想或许有必要,但是,若把他们归入一个学派来看待,则有夸大其辞之嫌.所谓稷下学官也好,稷下学派也罢,或者是出于汉代学者的美好愿望,或者是齐国君主曾有过的奢望,或者是齐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政治败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