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管仲相齐 ,使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充分体现了齐国政治、经济、军事之实力 ,管仲实可谓大政治家、思想家。但是 ,管仲改革以宗法等级制度为轴心 ,修补周公礼法。在社会思想领域中 ,强调等级观念 ,强化宗族意识 ,张扬四维 ,划区定界 ,分业而居 ,从而使原本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行政组织上都与周公礼法等级观念有间距的齐人的思想逐渐转向唯权是尊、人情至上 ,安土重迁、不求思变、小富即安并形成为齐人的一种思维定势。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52.
元朝君主对医家的网罗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 元朝早期的几个君主都重视医药, 尤其是忽必烈, 网罗并重用了相当多的名医, 于是元朝出现了结构严密、职责清晰的太医院制度和独有的三皇庙制度。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医学和医家的地位, 也引起了坚持传统观念的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医官地位极高、儒与医时常斗争, 成为元朝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3.
王权主义是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的提出,使得从学理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惟一政体形式——君主政治成为可能。通过对诸子百家之学的历史定位,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指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性质与基本特征,梳理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题,指明在政治思想观念层面从传统向着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径。这种理论概括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命运很有启迪意义。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看,王权主义具有某种极权主义的特征,并且表现在政治价值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身并不含有现代化的因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需要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而这正是我辈学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4.
西周春秋时期讲究“礼让” ,贵族间多温文尔雅相互谦让 ,孔子也就主张“礼让”为国。可见“礼让”是其社会风气的典型反映之一。战国时期虽然礼让之风消失 ,但是在尚贤思潮影响下 ,“禅让”之说却一度兴盛 ,禅让成为一项重要的美德懿行 ,甚至还出现了燕王哙让位于子之的事情 ,然而禅让之说毕竟与君主专制制度不相容 ,所以随着燕国禅让之事的失败 ,禅让理论也就顿失风光。周代“让”的社会观念的变迁 ,集中表现于从西周春秋时期的礼让到战国时期禅让理论的兴衰变化。社会观念的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由贵族政治向君主集权政治的过渡  相似文献   
55.
<管子>中的君主节欲思想是在齐国多数国君纵欲无度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内容包括从"内圣外王"的治国思路的角度规劝君主节欲以治理好国家,从养生角度力劝君主节欲以保重自身的性命,从治国的角度劝谏君主遵从礼法以节制自己的欲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管子>中的君主节欲思想符合了君主长寿及富国强兵的心理需要,因而对国君纵欲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古代国家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又决定了其节欲思想只能属于劝谏性质,而不能形成一种强制机制以约束君主的无度欲望.  相似文献   
56.
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权的建立、礼乐制度与十国君主集权的加强以及礼乐制度与十国官僚政治的发展三个角度可以窥视礼乐制度与十国南方诸国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 ,礼乐制度在政权建立、界定君臣关系及官僚集团内部关系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的建立 ,为南方社会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具有南方特点的礼乐意识和礼乐体系因此兴起 ,并在南方诸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诸科取额调整是五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认为其原因为乱世士人"能文"少而"贴诵"多。据《新唐书·选举志》所言"有司选士之法"决定于"士之进取之方"和"上之好恶、所以育材养士、招来奖进之意",以此检讨马氏之说,其说值得商榷:诸科额数调整虽然受士人科举趋向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的意志;五代主持国子监刻印经书和知贡举皆为文臣,后唐刻印经书及后晋调整诸科取额,此二事作为尊经崇儒的举措,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文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诸科取额受铨选的员阙制约,其调整表明选官中身份和权力的国家取向,推动武人政治的士人化。这表明五代文臣对诸科取额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8.
兰殿君 《决策》2011,(4):84-85
由于崇祯没有受过从政训练,根本不懂得治国之道。加之生性疑忌,又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出个胖子,中兴之治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59.
孔子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原则.反对跟别人走得太近,过于密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君数。斯辱矣;交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与君主打得太热乎了.不免君主日后翻脸,招致悲惨的下场;与他人交往到了形影不离、卿卿我我的地步,到头来很可能像刺猬似的互相伤害。势如水火。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君臣、朋友才能彼此欣赏,相安无事.即所谓“距离产生美”。  相似文献   
60.
马基雅维里在其著作《君主论》中围绕君主问题提出了他的国家观、军事观、道德观和君主观。《君主论》是一本对管理思想有着很大影响的著作。借鉴其宏观的思想于管理学中,结合其务实的方法于管理实务中,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