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394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982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41.
对初唐四杰赋的篇目归类,由于对诗、骚、赋文体界定的争论问题,一直不曾有明确的界定,时四杰赋篇目中的各体文体因子因而也很少人认真关注。四杰赋中几乎各体因子兼备,是汉晋以来初唐赋分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42.
中唐时期,骚体赋创作兴盛.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赋家横空出世,创作出大量根于现实生活遭遇、富有真情实感的骚赋名篇,成为唐代辞赋乃至中国赋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唐复杂的政治使得一些正直士人落拓失意、遭受贬谪,内心充满怨愤.而屈贾开创的骚赋有发愤抒情的传统.二者桴鼓相应,促成了骚赋在中唐的复兴.遭受贬谪、政治失意既是中唐赋家创作骚赋的动因,也是骚体赋内容上的主线.  相似文献   
43.
互文关联与语言模因的传承相辅相成。在两者的互动中,新的词语表达得以接受并被复制进新文本,促进了语言模因的生衍发展。源于同一语域的茶典籍具有超强的互文性,其共同主题使文本中很多模因呈现复合体状态,形成强势模因,其共核的外缘在不断扩展,展现出茶文化的内涵与发展。以晋代诗文《荈赋》的翻译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追溯唐朝《茶经》中所包含的互文线索,使《荈赋》译文与茶文化模因“共核”保持一致连贯,同时以适当调整其翻译的“外缘”,使模因在英译本这一新宿体中与时俱进,致力于让传统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4.
赋是我国古代特色鲜明的一种文体,兴盛于汉代,衰落于近代。从比喻审美的角度看,汉赋中的比喻能够再现自然美,昳丽铺排,讲求修饰,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宏丽美。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中比喻突出自然美,彰显内容美,具有形象美。唐宋时期,赋中比喻凸显通俗美、情感美和形式美。金元明清时期,赋中比喻巧妙选择喻体,突出形象美;寓情于景,抒发情怀,具有情意美;比喻与其他辞格合用,结构精巧,富有形式美。  相似文献   
45.
清代都邑赋受有清一代勃兴的地理学与考据风气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清代赋家往往身兼二任,既长于辞赋创作,同时又是学养深厚的学者,尤精于地理学研究;其次,清代都邑赋创作的繁盛与当时的地理学研究在时空两个维度都呈现出了绝非偶然的重合现象;第三,谙习于考据学风的清代赋家创造性地改造了传统的赋注形式,使都邑赋这一赋体题材在保存地域风俗文化资料上的功用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相似文献   
46.
《神乌傅》于近年出土,赋作者旨在借神乌故事传达弃利避害、全身而存的人生教训与处世哲学。赋文多处征引与化用儒家经典,表现了明显的文人创作特征,因而是一篇文人故事赋,将其定性为民间俗赋或民间故事赋都是不妥的。《神乌傅》显示了说部的特征,作为一个珍贵实例,补充并明晰了古代文学中禽鸟寓言故事赋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7.
明清赋学论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12,(5):115-121
明清两代在中国赋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虽然其时赋的创作已呈现另一番景象,但赋的整理汇编和对赋家及其赋作的评论和研究,则出现高潮,尤其清代,涌现了不少论著,包括赋话类著作,标志着赋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值得引起当今赋学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48.
赋得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脱胎于齐梁公宴诗,流行于陈隋,至唐代大放异彩。初唐赋得体诗扬弃"六朝锦色",开启了"唐三百年风雅"之盛;盛唐赋得体诗恢宏阔大,自然浑成,尽显大唐气象;中唐赋得体诗体悟精巧,细致精雅;晚唐赋得体诗在苍凉末世的余晖中徐徐落幕。起自唐代赋得体的省试诗,具有规范的制作标准并体现出特殊的心理期待。学界对于唐代赋得体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与省试诗和应制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9.
苏轼在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开创,这种拓新精神同样体现在他对咏物词的创作中。苏轼的咏物词在继承传统之外,还将自己的身世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注入其中,开创了咏物词的新局面,不仅丰富了咏物词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以北宋后期新法行废对学制、官制的影响为依据,考证周邦彦仕宦生涯中几个存在明显争议的问题.周邦彦早年就读太学,明显受到新法改革太学的影响;所著《汴都赋》表明了支持新法的政治立场,也是其思想深受新学引导的结果;中年蒙哲宗召对,重进《汴都赋》,得授秘书省正字,亦与绍圣间重施新法的政治背景相合.但关于其改官的问题,现因文献不足不妨存疑,未可作为其人品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