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年轻时,就听到一位老中医说过:"妇女怀孕期房事越少,后代越聪明。"社会上一般人都晓得:"姑娘生的小孩(即私生子)聪明。"其结论只有一个:因为孕期房事少,所以私生子聪明。在过去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现象,生几个小孩的,往往小的大都聪明些。这是因为男子性欲在二三十岁最强,以后渐弱,女子在三四十岁最强但大多又性冷淡,这就从客观上导致夫妻孕育最小孩子的时期房事少。还有一种老夫少妻易生神童的现象,原因也就在此。  相似文献   
42.
中国佛教心性论有其自身的理论演化脉络,大致经历了中观性空论、佛性恒有论和真常唯心论三大阶段。中国佛教对心性的理解表现出不断向内在深入,向本心提升的趋向,并由此形成了佛教独具特色的万法唯心、心境不二、体相圆融的本体论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3.
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8岁。斯人仙逝,埋骨台湾,但乡情乡恋乡愁依旧。柏杨一生崎岖,经历了五次婚姻,育有二子三女。现年69岁的郭素萍是柏杨的长女,是柏杨与第一任夫人艾绍荷所生。让我们走进郭素萍,听她讲述一个身为人父的柏杨。  相似文献   
44.
有学界朋友略带遗憾地和我说,齐泽克的中国之行有点“悄悄地进村”的感觉。尽管低调策略在今天市场化的学术动态中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但我有许多理由支持低调做法,比如:从主题讲,全球资本主义批判是个严肃事业;就理论而言,精神分析和德国唯心主义绝对不是通俗和流行的话题;从交流看,不应该让表演替代学术对话。更为重要的是,那种通过大众文化“旁通”[或用其某本书的标题来说,斜视(Looking Awry)]严肃而高深理论的做法,往往以明星效应压抑了理论力量,甚至让人怀疑他与那种以“歪批”经典来猎取名声的时尚如出一辙。这一点恰恰直接提出了这个…  相似文献   
45.
五代末永明延寿禅师,其佛学思想重视佛教内部诸派的融合,《宗镜录》集中贤首、慈恩、天台三家精义,而以“一心”统摄,以此来贯通整个佛学体系;并重视从止观出发,达到无心。《万善同归集》又提倡理、行并重,大、小双弘,对后世禅教合一影响甚巨。他致力于弥合当时理论界与现实生活的各种矛盾与分歧,实为唐宋佛学思想转折时期一承上启下、集大成之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46.
在东晋佛教史上,僧肇的出现代表着“六家七宗”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印度佛教已经摆脱了对中国文化的长期依附,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尽管僧肇的心体论思想与真正的佛性论思想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他的般若无知论还是万法唯心论,对于竺道生佛学思想的产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7.
真如缘起论可以说是湛然的本体论思想之一。湛然在他的真如缘起论中,虽然引用了《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说,但却又有所改造和发挥,即他是立足于自家实相原理的基础上来观待真如以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的,从而建构了一种别有天台特色的真如缘起论,也即实相缘起论,并以此理论来抗衡另以《起信论》为基底而展开无尽缘起理论的华严宗。  相似文献   
48.
张岱年推崇张载,将其作为古典哲学唯物论的重要代表。早在1937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就强调张载在宇宙本根论上是一种唯物论。1950年代以后,张岱年反复阐扬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思想,认为神从属于气,是气的一种微妙变化。张岱年也指出张载思想中在宇宙论、认识论方面都还有唯心论残余。与张岱年不同,吕世骧、邓冰夷、陈玉森、高羽、周清泉认为张载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在他们看来,张载思想体系中,神是第一位和根本性存在。无论是以张载思想为唯物还是唯心,实际上只是揭示了张载思想的某些特征。张载思想中的“神”既非形下之物,也非宗教之神或主体之心,同时神也贯通在“物”与“心”之中;神是“一”,又内含着“二”的矛盾性,是变化的动力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