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74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385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作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提纲》第一条作为全文的总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第二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性变革的成果,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观意义;第三条探讨了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第四至十条可以看做是对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彻底批判;第十一条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马克思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2.
本文以文本考察为基础,分析了1845年以前马克思肯定、赞同蒲鲁东的原因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具体批判,说明了只有以唯物史观为前提,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地解决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也才能对资本主义从伦理道德批判进到科学的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23.
马国征 《中华魂》2011,(6):67-67
报载:2011年农历正月初五(旧时称财神目),武汉有55万市民到归元寺“拜财神”。类似现象不仅武汉一地如此,具有普遍性,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舆论认为,多年来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不力.科学普及工作跟不上形势,有些举措不当(如不区别情况地修建庙宇,对占卜算命、求签看相等迷信活动放任自流,不加引导),亦助长了迷信活动的泛滥。  相似文献   
124.
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现实化的时代任务,开启了哲学通达社会现实的思想道路,冲破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思想束缚,破除了其神秘主义的体系外观,批判性地吸收了其哲学中蕴含的改变世界的辩证法精神,将之改造为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承载了这一新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功能与使命。它不是机械形而上学和非批判的实证科学,而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恩格斯将辩证法、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统一起来,扩展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和历史性内涵,开创了具有鲜明实践批判性特质的唯物辩证法,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是洞察资本主义本质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器。恩格斯的辩证法立足“自然—生命—劳动—人类”有机整体的大历史观和人类史观,澄清了观念范畴得以生成的感性前提,澄明了社会现实乃是过程的集合体,提高了人们理解事物矛盾运动本质的思维能力,把辩证法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人类认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方面引发了重要的方法论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的方法论革新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5.
“历史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界对此概念的理解和阐释不仅歧见纷呈,而且聚焦于马克思关于“历史科学”概念的阐释,往往忽略了恩格斯的相关思考,因而应从文本总体及其历史中对这一概念加以考察和把握。从历史语境来看,两位经典作家提出这一概念,根本上就是要彻底扭转“曲解”或完全撇开人类史的“意识形态”历史叙事,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彻底的唯物主义叙事。从文本的总体来看,“历史科学”应是一门以人们的物质实践为基础的、在社会历史领域改变世界的“科学”的总体性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诸多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无产阶级解放乃至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三个层级结构及其相关命题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使“历史科学”的唯物主义叙事成为一个具有内在严密性的整体。在新的时代境遇下,从文本的总体及其历史来把握“历史科学”及其唯物主义叙事,无论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学说抑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俄苏模式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的“社会形态”一词,有违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范畴的本义;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的舛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抗形式”‘‘社会形态”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不等于“社会形态”范畴.  相似文献   
127.
作为事物刻画的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在经济学领域却命运迥异。较之于时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随着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来临,时空压缩扑面而来,空间的重要性目益凸显。新经济地理学在吸收德国区位论关于空间集聚以及运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由规模经济和运费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集聚力,以及由于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等带来的与集聚力相反的作用力二者对空间经济活动的影响;按照新经济地理学家马丁(Martin.R)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主题:空间深化机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广化机制(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128.
阿尔都塞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向,即从中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转变到晚期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国际及法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四次政治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应对这些危机所表现出的理论困境,导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与否定。为解决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难题,阿尔都塞提出了他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9.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0.
我们正在经历后人类社会转向以及后人类学术爆炸。在众多后人类思想运动与学派中,罗西·布拉伊多蒂提出了“后人类批判理论”这一新型话语,力图在轻率乐观与技术悲观之间取得平衡。该理论三个基质分别为:第一,拒绝“封闭”的思维体系;第二,反对形形色色主体观(人本主义、泛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等);第三,充分考量当代情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的快速变化、科学-技术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布拉伊多蒂提出一种建基于新唯物主义一元本体论的游牧主体观,它以佐伊为中心,强调具身性、关系性、横向性和肯定性,拒绝同一性与他者性的二元逻辑,强调差异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基于集体感与责任感的后人类伦理,呼吁未完形的“我们”共同携手生成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