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01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608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或曰"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类除了物质方面的生存、发展之外,还有精神—心理方面"。它包括"吃饭哲学论"、"个体发展论"、"心理建设论",旨在构筑"两种乌托邦",一是"社会工程的乌托邦",二是"人性的乌托邦",以期走向"人类大同"——"自由个体"与"自由王国"。李泽厚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自由个体",也即由人类生存的总体回到个体和个体的心理,但并未舍去前者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72.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重要内容,分析把握马恩关于需要范畴的生活意蕴,才能正确理解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历史唯物观点对人做了科学的分析,并形成了基本的需要理论。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我们能够深刻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需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73.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洋 《理论界》2005,2(4):62-63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需要从中央精神出发在唯物史视野中做具体分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解决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的布局,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按规律办事;对“以人为本”作人道化解释,为以往争论的“老问题”做翻案文章,会误导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正确理解,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74.
通过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从而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三个代表”的理论内涵与精神实质,正确地阐述 它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建学说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新世 纪党建工作中的纲领性指导作用,提高我们实践“三个代表”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7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的历史决定论,揭示出人类历史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推动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的、动态的过程,但对这种推动作用的理解不能庸俗化、简单化,承认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对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认同与深化。  相似文献   
76.
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的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论战。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认为人生观的问题是科学无法解决的。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主张“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全部”。这场论战从学理上看,表现为科学与哲学关系争论,而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是以传统伦理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与以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科学派和玄学派各  相似文献   
77.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 ,党要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党必须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在革命和建设中 ,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价值来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具体化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8.
1920年井田制辩论: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文史哲》2003,(3):32-38
192 0年井田制辩论不仅在经济史上有重要意义 ,更是 2 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代表着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辩论根源于治史理念上的歧异 :史观派的胡汉民、廖仲恺视史实重建为中心任务 ,史料派的胡适以史料整理为首要工作。针对井田制问题 ,双方的立论角度和研究门径截然异趣 :前者侧重于井田制的经济史分析 ,努力借取西方社会科学的成果和方法 ;后者着眼于井田的史料沿革 ,谨守广搜精考、穷源毕流的清儒成法。作为方法之争的井田制辩论 ,史观派最终占了上风。其后史观、史料两派的命运却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79.
人和动物有共同的属性,但人的生存和动物的生存不一样,人类有"希望",动物没有"希望"。劳动是生存的手段,人的根本属性应根据劳动的目的来定义。关于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的人性分析与唯物史观内在一致。人性是习得的,并且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80.
新道学文化的综合创新之道和普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