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0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程式化特征是构成口头传统的重要参照标准,这不仅体现在口头演述活动中,也体现在具体的仪式音乐演、伴奏中。东巴在演述史诗时,往往借助东巴腔的演述,以及鼓、锣、铃等乐器的伴奏,而东巴史诗音乐的腔及伴奏音乐中就蕴含着突出的程式化特征,这一特征既是东巴史诗的本体内容所在,也是东巴史诗作为多元形态文本的属性所在。  相似文献   
92.
晚清民国时期,存在过一个以词坛名家陈曾寿为核心的湖北蕲水陈氏词学家族,其成员至少还包括陈氏从伯父恩澍、师关棠、次子邦直、从子邦武及婿周伟等五人。《烟沽渔》是民国遗民词社"须社"酬所结之集,载陈曾寿词十五首,其中有六首为张寅彭、王培军校点本《苍虬阁诗集》所未录,另九首未为《苍虬阁诗集》所取校,兹为补遗、补校,并对《苍虬阁诗外集》辑补自《采风录》的一首《六丑》略事辨正。陈恩澍、周伟二人词,最早似亦仅见载于《烟沽渔》,今一并辑出。  相似文献   
93.
羌族历史上的第一部长诗《松游小》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应邀入幕松潘时,对松茂茶马古道的山水风景、风俗人情所作的系统性的诗学描述。建国后虽由于种种原因湮没民间,但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最后一首边塞诗和迄今为止唯一系统叙述松茂茶马古道历史的万言长诗,及其奇特的诗歌形式,亦应有其文学史的地位。《松游小》对于诗歌发展史和川西民族地区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史料与文学的双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4.
平山尤家庄小流行于河北省中西部平山地区,是集民歌演、高跷舞蹈表演、民族器乐演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平山民间艺术文化的大融合,展现了平山人民的人文内涵及其凝聚的民族生命力,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本文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推进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5.
新闻”是起源并流行于浙江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说形式的口头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形态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说朝报”,在近代浙江地区兴起,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是留存至今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活化石。根据推动“新闻”发展的动因和社会传播功能的不同,可将“新闻”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新闻”的传播者身份、传播的“新闻”内容以及表演的空间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市场和受众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媒介技术因素是影响“新闻”变迁的重要因素,每个历史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又有不同。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新闻”的变迁,对于揭示地方曲艺、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
作者阅读《清末民初北京天桥的坤书馆》一文后,针对该文的内容和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清末民初的坤书馆是以演莲花落和时新小曲为主的带有色情意味的娱乐场所;坤书馆和落子馆是同一事物共时性的不同称谓,其中的女艺人一般称呼为"手";天津的落子馆为评剧女伶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艺术素养上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97.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松游小》的"小"词艺术,深刻反映了川西地方川剧对改造古典诗歌艺术的影响。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松游小》在内容题材、艺术手法、雅俗结合、生活意蕴等方面和川剧的共鸣之处,说明了传统戏剧有着对古典诗歌改造的功能,而且不仅是戏曲对古诗的改造,同时这部长诗也是将民间小艺术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重要尝试。诗人的这一次尝试,说明了在晚清社会将变的现实面前,诗变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98.
《狸猫换太子》的来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小荣 《河北学刊》2002,22(2):149-152
敦煌佚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及《大阿育王经》等表明 :清代说部《三侠五义》中的著名故事《狸猫换太子》的形成曾受过佛典的影响 ,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借用上。  相似文献   
99.
主题形态:精神归返与灵魂挽唱--《呼兰河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兰河传>实际上存在着两重主题形态.潜隐的主题形态不仅是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找家门的隐喻方式,而且是20世纪人类回归心灵家园和精神故乡的深度寓言,是人类永恒的"回家"之歌,是对整个人类精神思想领域的深沉潜航.显在的主题形态是国民灵魂改造的一曲挽歌,萧红站在了精神再造的文化制高点上,对病态社会的生态、病态民族的心态与病态灵魂的丑态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判,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思想领域的深沉潜航.  相似文献   
100.
1927年在戴望舒的写作道路上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戴望舒完成了由《雨巷》到《我底记忆》的转变。这种转变被戴望舒本人和后来的诸多评论者解释为从诗的音乐性到非音乐性的转变。本文将这种转变界定为由“”到“说”的诗的语调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戴望舒本人来说是诗艺的一大进展,而对中国的新诗历史来说,也代表了由穆木天、王独清等人过分注重音韵的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特点的早期象征主义到真正注重诗质的中国现代派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