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32.
商后期王畿行政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行政区划包括了王畿和封国两个层次,历史发展到商代后期,王畿中已初步建立了一个行政区划系统.从卜辞和文献得知,兹邑、大邑商、天邑商和商邑处于王畿的核心地带,中商和商的第一种用法则指商的王畿地区.王畿内的行政区划以大邑商为中心,其外是单,再外是郊野,甲骨文中称为鄙(廪)或奠,郊野的边境地区叫戈.而在这些区划中,邑又是最基本的区划单位.  相似文献   
33.
据有文字可考的重庆历史大约起于商代武丁时期,距今有3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34.
“阴阳”、“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尚书·甘誓》及 《周易》《老子》等古文献,随着甲骨的发现,我们可以将这一古老理论追溯到三千年前的 商代,资料显示当时“阴阳”、“五行”理论在山川地域、筮卜祭祀、方神风神、季节物候 诸方面均有较为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35.
《甲骨文合集》6057中有这样两条卜辞:"土方侵我田十人";"(工口)方出侵我(臸米)田七十人五"。过去多被认为是敌方十人、七十五人侵犯我的田或敌方侵犯我的田,同时俘走十人、七十五人。但从卜辞内容和相关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两种解释都是不合理的。其实这两条卜辞应当理解为敌方侵犯我十人、七十五人的田;这里的田是这些人的份地,他们对其有使用权。这可以从甲骨文语法、商代的农业状况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方面找到证据。此条卜辞的释读必将为研究商代农业提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36.
段振美 《殷都学刊》2001,(3):28-30,52
从殷墟发掘墓葬的形制规模及随葬品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社会等级分化相当明显,也相当普遍.不同家族有等级分化,同一家族内部也有等级分化.殷墟王陵明显分为东西两区,或许就是王室分化在埋葬制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37.
殷商己族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己族是殷商时期重要的族氏之一,己族的主要居住地应在今山东省寿光一带,己族与垃族合署而构成的复合族徽的含义应是族与族之间的联合关系,而非是主支和分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论"贝"成为我国货币的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但何时具备货币的职能学术界意见不一。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利用文献和考古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商代贝已具备了真正货币的职能。  相似文献   
39.
刘彦军  杨飞 《殷都学刊》2008,29(1):31-34
中国建筑,平面布局以四合院形式为主,这种传统的优秀组合,是如何发展来的,过去根据以往的资料认为发现于陕西歧山风雏村的早周建筑基址,是我国最早的四合院建筑,但新发现的安阳殷墟北徐家桥村北的成组的建筑基址,是四合院的源头.中国的四合院建筑布局,萌芽于夏代,形成于殷墟时期.  相似文献   
40.
羌族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但是,"羌"字是否始终如一地指向同一个民族,或者仅是对游牧民族的一个宽泛的称谓,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早期的中国文献描述说,羌族族群占据的版图从四川向外延伸,通过甘肃、青海到西藏、新疆以及更遥远的西部地区.研究羌族早期历史的英语文本资料不多,但在一些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中有所论及.本文试图对英文文本中所探讨的自商代至汉代早期的羌族历史做一个评论,旨在展示西方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羌族历史研究中取得的学术成就,同时也告诉中国的读者英语文献对早期羌族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