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关于中国城市形成的年代,学术界争议颇多,关键是对城市内涵的理解不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有机结合体。以文献和考古材料相结合考察,可见发现,商代既有作为阶级对抗的防御设施——城墙或壕沟,又有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市";既有贵族、平民、奴隶的多层次社会结构,又有兴旺发达的工商业,从而使"城"真正成为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准此,中国城市形成于商代。  相似文献   
52.
“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巫术活动。根据商代卜辞的记载,商王曾祝于宗庙,祭祀自然神时有“册祝”的形式,有些祝祈是为了消除灾祸。  相似文献   
53.
从考古资料看商代城邑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城邑遗址中有关手工业、用水、排水以及墓葬的考古资料,研究与探讨商代城邑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力图再现商代城邑人生产和生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54.
55.
文章通过对商代青铜酒器造型倾向和装饰思维的分析,阐明了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和形象特征是形成中国艺术观念的核心和基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对2009年调查勘探的潮阳新坡遗址及发掘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将此次勘察的遗址、遗物配以真实图片进行详细的分析。新坡遗址的发现,将潮汕地区有人类居住、劳动的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前,改写了潮汕历史,填补了汕头市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址的空白。  相似文献   
57.
文章对商代金文中含有量词的21篇铭文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朋、具、珏、年、品等5个量词,词序以“名词+数词+量词”为常态。含有量词的铭文绝大多数是赏赐类铭文,赏赐物不仅有贝,还有玉、璋、积等。  相似文献   
58.
《尚书·立政》篇中的“三亳阪尹”古来歧说纷呈。实际上,指的是周初在商旧都“三亳”和阪地所设立的尹长,即“三亳尹”和“阪尹”。三亳尹乃周人为了统治和管理原来商都的民众所设立的官职;阪尹是周初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官职,是周公迁殷民于洛邑附近的阪泽之地后,为了便于管理而特设的政长。  相似文献   
59.
2 0 0 3年 3月 ,由山东大学等单位主持发掘的济南历城大辛庄遗址出土了商代甲骨文 ,引起学术界乃至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4月 7日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东方考古研究中心邀请国内部分知名学者召开座谈会 ,对大辛庄甲骨文及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多数学者认为 ,大辛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殷墟之外发现的唯一的商代卜辞 ,它的出土 ,在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鉴于此次发现意义十分重大 ,《文史哲》编辑部率先发表有关材料 ,并与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了“大辛庄甲骨文与商代考古”笔谈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0.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本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植被丛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不过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反映的殷墟文化各期生态资料的数量变化,并结合文献记载的“象之南迁”、“洹水一日三绝”、“河竭而商亡”以及“雨土于亳”等材料来看,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土壤变质,旱灾频仍,沙尘暴时起,植被减少,野生动物灭绝、迁徙等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西北季风的转向,而人为的破坏作用也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