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主体。因此,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实际上就体现了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潮批判了农民性中蒙昧、麻木的一面,影响至今。另一方面,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的思想也证明了农民性的不可低估。这两种不同的农民观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复杂。而当代一系列政治运动对农民的伤害和经济巨变对农民的影响也迫使作家对"农民性"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该如何认识"农民性"的复杂?这样的思考不仅催生了一批立足于深刻理解"农民性"的文学作品,而且呼应了随着改革深化产生出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迫切呐喊。  相似文献   
82.
梁启超和陈独秀分别是中国戊戌启蒙思潮和五四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虽然两者处于不同启蒙阶段,但他们都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实现手段。通过对比梁启超和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可以发现两者思想都包含群的观点、力的观点和人的观点三大核心思想,反映出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建立民族国家与实现人的自由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83.
<药>与<作粗活的人知不作粗活的人>歌颂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揭示了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和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在艺术方面,两首散文诗具有精湛的艺术构思,并采用侧面描写手法和双线结构方式.<作粗活的人和不作粗活的人>和<绳子>又有血缘关系.可见,世界各国文学是互相影响、血脉相连的.  相似文献   
84.
现代国民性研究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度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显学"。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心理学家开始围绕"基本人格类型"、"基本人格结构"和"众数人格"等概念,对日本、德国、美国和中国等现代国家的国民性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并一度成为人类学领域"文化与人格"研究或"心理人类学"学科的主要关注中心。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国民性研究开始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从"单峰论"到"多峰论"的转变,尤其开始关注国民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可能关系。在诸多研究者中,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是一个典型,留下了《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这样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5.
金鑫 《理论界》2012,(10):111-113
鲁迅、老舍、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高、影响力大,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不尽相同,但深入探究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从暴露国民劣根性到展示这个民族本质中美好伟大的一面,前后贯穿体现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民族品格重塑"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86.
在南昌教案的西方叙事中,知县江召棠被描述为一个撒谎者,一个为了面子而自杀、又以自杀对天主教会实施报复的人。而撒谎、面子和自杀正是在传教士的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传教士话语建构起来的一种"神话"。通过对南昌教案相关史实的厘正,可知上述"神话"用于表述南昌教案,都或多或少与事实有所出入。传教士话语反映了近代中西间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放在晚清教案史脉络中看,它的形成与双方的互相猜疑和敌对的氛围是有直接关联的。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到西方人对教案问题的解读。  相似文献   
87.
儒家价值观与儒家对公共性的理解及其公私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儒家"推己及人";"修"、"齐"、"治"、"平";"三不朽"以及"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路径显示出儒家理解公私观念的独特方式。近现代的公私观念与对国民性的反思交相呼应,实则都是儒家价值观的入世表达和中西合璧式的改良。  相似文献   
8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移民文学",体现了当代作家在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新思考:在出国的狂热、出国后艰苦拼搏的苦涩中,看出国人的浮躁品格与开拓热情;在远离政治、享受生活的追求中,看出"难得糊涂"传统的回归;在"中国人走到哪里也是中国人"的发现中,看出中国民族性的特别;而在讴歌本分知足、以柔克刚的底层活法的主题中,则看出了道家精神对异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当代作家对于国民性的新认识显然已经不同于"五四"先驱者的批判意识,而更富有五味杂陈的复杂意味。  相似文献   
89.
陈远 《船山学刊》2007,(4):169-172
本文通过对沦陷区的时代背景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分析,探讨了上海沦陷与张爱玲文学创作之间丝缕的联系,总结出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两大特色: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从而论证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不但并未缺乏历史感,反而真实的反映了乱世儿女的仓皇与无奈以及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卑微与渺小,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沧桑感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90.
阐述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在中日两国法律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各占主流的主要观点。通过将精神因素即国民性与前三种因素分别进行比较,揭示了精神因素在两国法律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它不仅是日本法律自近代以来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可以为中国法制发展有所借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