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高校中“近亲繁殖”现象愈演愈烈,渐成积弊。细究其深层根源,则与国民性中“帮派意识、权力意识”,“小农意识、保守思想”,“麻木意识、苟安心理”等有密切关联。因此,必须应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健全制度作保障,采取合理举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2.
郭澄清是善于叙述“新国民性”的小说家。在17年文学的格局中,他的文学叙述是对山西作家群与陕西作家群的综合。在叙述内容上他几乎与陕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着重于新时代、新人物的叙述,对于旧的因素和“中间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在叙述形式上却兼有陕西作家群与山西作家群的特征。一方面不乏横断面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同样善于以民间的传统的故事风格进行叙述,乃至两者的巧妙结合。这显示了郭澄清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对主流叙述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93.
时空体认的转换及迷失 ———《自我的他性》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子 在上个世纪,鲁迅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柏杨对国人“窝里斗”的嘲讽,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的学人对“国民性”反思的深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一直几乎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欢快地前行,这也部分影响到学人对国民性或者说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在强求“应用”、“实际”的氛围下,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知识分子纷纷“下海”转型,或商或官,亦官亦商,并还要加上学者的头衔,颇有些圣父、圣灵和圣子之“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味道。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贯有的魂没了。  相似文献   
94.
国民性”一词引入中国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关于国民性话语一直存在着众多争议。本文就一些国民性的基本属性做出了阐释,以期人们对其有概括的认识。  相似文献   
95.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96.
郝玉明 《理论界》2010,(11):136-138
慎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对中国国民性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慎与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相结合,培育出了中国人仁爱敬重、守礼谦谨、平静温和、节制坚忍的人格特质。慎在与中国文化互动过程中被极端化应用也促使了中国人保守封闭、相互猜疑、怯懦功利的人格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7.
鲁迅启蒙思想在其小说和杂文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在更具文学经典性的启蒙主义小说中,指向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国民性批判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反思.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民性批判,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国民叙事”具有深刻影响.作为当代启蒙文学中反思国民精神的叙事,国民叙事的相关思考与鲁迅小说有颇多相通处.这种历史循环既说明民族精神改变是个漫长过程,也证明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8.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动国民性改造,深刻分析了新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民性的现状,全面阐释新民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推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培育一代新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南.他的新民思想突破了当时国人单纯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的局限,从而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这为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总是把阿Q与"国民性"联系起来进行解读,《阿Q正传》也被认为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尽管小说确实有批判国民性的一面,但是,对这一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仅仅关注于阿Q行状的国民性,而遮蔽掉了小说序言中的某些重要信息。鲁迅批判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阿Q这样的愚昧民众,他同时也指向了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新旧知识分子。通过序言及小说中对赵秀才、钱假洋鬼子的书写,从而把虚构的小说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促使读者去重新反思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中西学兼具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梁启超的究政思想大致包括:废专治,立宪政;立究政必兴民权;无宪法不足以立国;立宪国必分立三大权这四方面内容.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由于时代条件所致的历史局限性,也有其积极的历史贡献.梁启超的究政思想对于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渊源、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内容、梁启超宪政思想的评价三个方面对梁启超宪政思想展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