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通过叙写摩尼教新教人物查拉斯图拉的精神生活和灵魂独白,用蛇与鹰、蛇力与鹰力隐喻了人类精神中两种最高贵的倾向:智慧与雄心。此二者的交融是全书意义的逻辑起点,并回应着西方哲学史上以知识与力达成人类自我拯救的永恒主题。而之所以用蛇与鹰命名人类本性中的智慧与雄心,原是印度智者受鹰、蛇之原始图腾崇拜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泥泥狗” ,又称“陵狗”或“灵狗” ,是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传统庙会上泥玩具的总称。其装饰古朴纯真、艳而不俗 ,被誉为蕴藏远古文化的“真图腾”、“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中蕴藏的艺术特征的研究探讨 ,可以窥视到原始先民在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方面的思想习俗。  相似文献   
73.
彩陶纹饰不单是一种装饰艺术 ,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崇拜或其它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 ,体现了新石器时代一个氏族的族徽  相似文献   
74.
《民族论坛》2004,(4):9-9
用。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吓走鬼怪,主持傩祭的人就佩戴有四个眼睛的黄金面具。面具是傩戏表演中最重要的造型道具,也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在傩戏表演中,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而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在流传傩戏剧目最多的贵州,全堂傩戏至少要用到24个面具。而不同的傩戏戏班演出的剧目不同,所用的面具也不同。傩戏面具的造型或骠悍、凶猛,或威武、严厉,或正直、刚烈,或温柔、慈祥,千姿百态的面具代表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具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从人类最初对太阳、大地…  相似文献   
75.
土家族约有600万人,有本民族语言,活跃在今湘鄂渝黔边区一带.历史上,土家族是由土著先民、巴人、乌蛮等集团融合而成.土家族曾有过多种图腾崇拜,和巴人崇白虎,乌蛮崇黑虎,土著先民崇拜蛇、鹰、马等.由于巴人这一支势力最强,统治湘鄂渝黔边区大部分地区,且一度控制过湘西北地区,故其白虎图腾崇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6.
悦城龙母信仰自秦代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龙图腾崇拜、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历史演变.至今,龙母信仰在华南地区、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仍有着深广的影响,但其信仰的基点却是在祖先崇拜基础上形成的寻根尚本、眷恋故土的思想,这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龙在龙城     
中国的龙,起源很早。阜新查海遗址发现8000年前用石块堆砌而成的一条巨龙,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有关龙的资料,联系后来红山文化的玉猪(熊)龙,人们认为,龙起源于辽  相似文献   
78.
从《狼图腾》的文本解读出发,认为对以“图腾”为原型的作品而言,文学批评的真谛在于对其图腾文化的实质的解读与阐释;挖掘作品蕴涵于图腾之中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趋向;梳理在图腾形成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审视创作主体、作品主体和接受主体面对精神图腾的灵魂剖析与自我反省;以期揭开图腾的隐秘,探寻通往作品精神实质的路径。  相似文献   
79.
在古典进化论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学者对后稷的感生神话大多作图腾主义的解释。但考虑到图腾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及不普遍性、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主旋律以及后稷感生神话出现在文明时代等因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联系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后稷感生神话是“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80.
变形是中国上古神话最基本的情节之一。本文从神话叙述变形的方式入手,运用图腾崇拜的原理,揭示了神话变形情节的根本动机,即原始初民叙述“变形”是在不自觉地否定死亡,拒绝死亡,渲泄了一种强烈的生命不可毁灭的意识。文章的最后梳理和描画了初民们生命意识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