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淮北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种,新中国成立后,淮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有着较大的发展。淮北花鼓戏《阳光下的召唤》始创作于2004年,剧名为《阳光下的呼唤》,这部戏最值得称道的是剧作家把青少年的青春之美丽与否,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他们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熔铸在一起,希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地方传统曲目。  相似文献   
22.
游宇明 《老年人》2013,(8):44-44
谭鑫培是十九世纪中叶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最杰出的京剧大师。他工老生,对武生也很擅长,一生出演过《空城计》、《李陵碑》、《定军山》、《战宛城》等优秀剧目。谭鑫培戏路活,他将青衣、花旦、花脸等角色及昆曲、梆子、大鼓等地方戏的发声技巧,不着痕迹地融于老生唱  相似文献   
23.
淘淘 《新少年》2012,(Z2):76-77
二人转又叫东北地方戏,最早叫"蹦蹦"。它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又吸收百戏杂艺,发展变化而来,有着近三百年历史。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的民间瑰宝,三百多年来,像山花像野草,带有土香野趣,充满乡音乡情,开遍村村寨寨。二人转已被推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称为东北民间语言、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的宝库。是东北地理、历史、文化、风物、  相似文献   
24.
戏曲音乐若干基本概念界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为口中所唱 ,或为语音、乐音合一 ,或仅为乐音 (旋律 )。其使用单元为腔调 ,腔调族群为声腔。戏曲原指戏中之曲 ,后指唱曲之戏。戏中之曲初为南北曲 ,后逐渐扩大。南北曲的使用单位是曲牌。不同曲牌各有“特定样式” ,经文人规范的曲牌主要“特定”在文词格式而不在腔调。板式既指板眼形式 ,也常指“板腔”。“板腔体”强调以板式变化推动音乐展开 ,其音乐发挥胜过“曲牌体”。乱弹可泛指清代民间俗腔俗戏 ,也有种种狭义用法。现行“剧种”划分因“戏”、“曲 (腔 )”两种成分的交错而显得复杂 ,地方观念更对剧种划分有过很大影响。地方戏多属外来之戏“地方化” ,但该种地方化常不彻底。  相似文献   
25.
湖南戏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1980年代后期以来便每况愈下,其生存现状颇为困窘,不少剧种只有1-2个国营或集体制剧团或民间业余剧团在支撑,大多数剧团名存实亡;演出市场不断萎缩;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没有新的观众群出现。产生、形成、发展于农耕文明的戏曲难以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湖南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此外,城镇化运动的兴起,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也加剧了湖南戏曲的衰落。  相似文献   
26.
淮剧是具有盐淮、盐阜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盐阜地区地方戏的影响,以盐阜地区地方戏"香火戏"为发端,广泛吸收了诸如"梆子戏"、"老徽班"、"苏北京戏"、"门叹词"、"三可子"、"江北小戏"、"南淮海"、"江淮戏"等地方戏的精华,博采众长,进而发展成为今日享誉全国的著名地方戏剧"淮剧"的。  相似文献   
27.
安徽地方戏亳州梆剧又称豫剧,也是皖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濒危戏曲剧种之一。亳州梆剧属于河洛文化,它既是河洛文化孕育出的一朵靓丽的艺术奇葩,也是河洛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戏曲门类的艺术绽放。亳州梆剧诞生时间较晚,然其根源却很古老,它承继了河洛文化的传统,也延续了河洛文化的许多原始意识,在哲学思辨、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等文化内涵上与河洛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审美关联。  相似文献   
28.
王艺玲 《东岳论丛》2007,28(6):78-80
由于专业的限制,理念的缺失,认识上的不足,无论戏曲学还是语言学都较少涉及地方戏的语言这一领域,这对地方戏的发展极为不利。地方戏的语言基础是方言,地方戏依字行腔,其唱腔和道白的语言基础是地域方言,研究地方戏的语言既有语言学价值,也有戏曲学价值。保护地方戏的语言生态对于地方戏剧种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河南地方戏的保护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在其中具有何种优势,有什么作用?这是文中要阐述的。  相似文献   
30.
贾佳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29-130
尽管秦东的地方戏己经有三十多人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代表,当地的市县两级文化机构也评选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代表,但因为这些人员普遍年纪都偏大,再加上很多年轻艺人由于生活上的压力纷纷离开,还有一部分根本不愿加入到地方戏的行列中等各种各样的因素,秦东的地方戏面临后继人才短缺的危机.此问题的解决,需由政府机构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之后从投入力度、扩展市场、培养爱好等各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